×
新西兰 小学生 疫情复课 街头 2022

2022年2月3日

不知道有多少新西兰朋友送孩子回学校了。

今天早上,老二和老三的小学开学了。她(他)们盼开学很久很久了,在家里还是不如学校,那里有更多同龄的孩子一起玩。姐姐昨天已经上学,因为她在的中学早一天已经开学了。

为了开学做准备,我们上周已经带着三个孩子去Rosedale太平旁边的诊所打了儿童疫苗。本来以为其他几个地方也可以的,结果Sunnynook和Mairangi Bay的诊所都打不了。

打针时有个小插曲挺有意思。那天来诊所的主要都是带孩子打疫苗的,我们家–三个和前面的小孩子都还挺淡定,自己走进去自己走出来,全程很顺利。后面一个8-9岁的男孩子比较怕,结果是父母一起上按住打的,小家伙一直咆哮,是真的咆哮。结果后面的小朋友进去的时候脸色都变了,都害怕起来,还有一个小姑娘本来自己进去了,又叫妈妈出来陪她进去。

人是社会动物,很多时候是会受周围人的情绪和行为影响。当小朋友排队打疫苗时,大家都觉得打针并不可怕,病毒也不可怕;但这种平衡和氛围被打乱的时候,就会形成新的情绪和气氛。我没有笑那个小朋友的意思,只是觉得这个插曲挺好的诠释了这两年我们面对疫情的一些社会反应。

三个人打完都没有啥反应,老三当晚有过很轻微的发烧,但没有什么处理就好了。

新学年她已经是Year 8了,两年的初中已经过了一半。吃晚饭的时候一家人一起聊天,特别是她第一天的新鲜事。她挺平静,说一切照旧,当天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一起用纸板做了一个桥。上个学期在的同学,大部分也都回来上学了。

突然Sunny问我:“爸爸你说,今年还会有Lockdown吗?”

我看着她定定的说:“我个人觉得不应该再有封城了,因为越来越多国家连普通防疫措施都在取消了,我们不能一直生活在孤岛上。”。

Sunny笑着她说明天学校要照相。

这有点让人意外,一般学校照相都是下半年才做的事情啊?作为孩子们这一年的纪念,有个人照和班级集体照,这才开学啊,马上就照相?

她说也觉得奇怪,好像学校的意思是早点拍,免得年底拍又有变故,到时候有些人没来得及拍就不来学校了。说这些的时候她是笑着说的,因为她觉得如果不太可能封城了,那还会有啥特别的事情连照片都不可以拍呢?

接下来她又有一些沮丧的说,这次学校不安排集体照,原因可能因为是要保持社交距离。这让我有点奇怪,我问她在学校可能做到保持社交距离吗?她说那是不可能的啊。Sunny说自己很难理解,而且真的很希望有自己的班级集体照,因为从小学开始,每年都有,去年封城都最后有一张,今年却不能拥有。

我建议她和老师聊聊自己的想法,她说不太想这样做。我开玩笑说那我要举个牌子到学校去示威,她说如果你是开玩笑那就无所谓,如果是认真的,那还是不要了。听我们聊天的老三Roy觉得挺好玩,说他想帮姐姐去举牌子。

Sunny特别希望生活能恢复到以前的节奏,我能理解这张可能没有的合影的毕业照(因为今年是中学最后一年)会是一些遗憾。我猜学校不想承担这个责任,孩子们一起学校玩耍,如果感染了病毒,没有人会被指责;但学校组织拍集体照如果造成感染病毒,可能会有家长来指责。社会割裂从来都有,只是因为疫情,有些割裂可以如此坦然公开而已。

我安慰Sunny,生活永远不会恢复到过去,即便没有新冠病毒这个事情,生活也是不会恢复到过去的,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前进,时间从不后退。但我们可以尽量弥补一些遗憾,所以这个学期的Camp爸爸妈妈为她还是报了名。她很开心,毕竟去年的Camp就因为疫情取消了。

这种照相的小事肯定不是政府对学校的要求,但一个天天把疫情挂嘴边谈的政府,肯定会对社会氛围影响甚多。好像总理阿顿今天会公布新西兰接下来开放边境的时间节点,她的支持率已经连续破新低,越来越多新西兰人没有耐心听她说教,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

希望2022年,

一切都开始正常化起来,

不让我们在很多普通的小事上留下太多遗憾。

Related Posts

新冠疫情 复课 小学生

新西兰复课后第一周,学校情况怎么样呢?

2021年11月25日 有近400人对打疫苗和送孩子复课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投票,谢谢大家的参与。截止我写这篇文的时候,其中,138位家长(39%)明确会送孩子返回学校,希望等打了疫苗或下个学期再回学校的各有29和90票(合计34%),明确不打算送回学校的有45票(13%),还有15票选择回国(4%),另外有33票没有想好(9%)。 虽然我这里的投票样本很小,但真实性很强。比如送孩子回国的,我现在明确知道已经回中国或计划回中国的有6位。有一说一,说回国就能举家回国,那也是一种能力和气魄。 不过暂时情况可能也还没有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差。因为有一种说法在华人圈特别流行:“新西兰现在每天新增稳定在150-200,这主要是因为去检测的人很少,要不这个数字都要爆炸了。”。但事情的真相并不是这样,因为检测的数据卫生部也是每天都有更新的。 现在每天检测都在3万例以上,数量并不低。检测阳性率不到1%,这还包括了边境隔离区的数据,所以扩散的速度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快。当然,奥克兰以外越来越多的城市也逐渐出现了阳性,该来的总还会来。 说归说,但实际考虑孩子上不上学的时候,每个人做决定都不容易。已经拿到PR的,国内又是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家里还有房,新西兰没房贷(或没有房贷压力)的,这个时候选择回去也很正常。对于很多人移民新西兰,办个PR不就是为了多一个选择吗,能用的时候就用上也挺好。 不过绝大多数的人恐怕都和我一样不是那么自由了,选择这里就是呆在这里,并不能随便跑来跑去了。那么,生活还是继续。接下来我想说说,周三老大中学复课,老二和老三小学复课的这一周,孩子们的情况怎么样呢? Sunny的学校将孩子们分成了两个组,一组是周一和周二,另外一组是周四和周五。周三这一天是两个组隔周轮流上,Sunny是第一组,上周是第一周,所以她上周复课其实就只去了周三一天,这个星期就去了三天。 上周三我早上开车送她去的学校,停到Sunrise Rd后陪她走了一小段,就像她刚上中学的第一天一样。未成年以前的每个重要的日子,我都尽量和她在一起,成长就是陪伴,这是这疫情两年来我最大的收获。下车后,我如往常一样伸出手,她还是会高兴的牵着我,不过我也有心理准备,也许哪天她就害羞不牵了 她出门比平时早,因为她反复说今天要早点去。我问为什么?她说挺兴奋,而且老师可能也需要帮忙;结果又说,老师可能昨天就来学校准备了。走了几分钟就到了斑马线,有位女老师在那里维持交通秩序。过了马路,Sunny说:“这里就可以了。”。我和她说了再见,看着她一步一步走向学校。 再次过马路时,那位女老师笑着和我说:“不知道今天会有多少学生来?”。我说初中应该不会少吧,我自己做了一个调查,可能比例有点低,不过我的调查只是华人社区的,而且不限于本校。她笑着说:“等新冠疫情结束了,也许就都回来了。”,我说:“都会回来的,即便疫情也许永远不会结束了。”。她哈哈大笑起来。 那天回家后,她特别特别开心。我问她同学都回来了吗?她笑着说几乎都回来了,20几个同学都在。不过老师将男女生分了两个组,两个教室打通,老师在每一边上一会课然后再在另一边重复。她觉得很好玩,唯一的困惑时,为什么是男女生分组,而不是混合分组? 我想了想,也想不出原因。也许因为怎么分组都不容易,最后简单按男女分组就成为一个便利的选择了。但这又让从小接受男女平权思想教育的女孩子觉得奇怪了,哈哈,这个世界真的很难。 Sunny觉得上一天课太不尽兴了。不过这周上了三天,她就开心很多了。昨天她还告诉我,自己用我教她的策略在学校打球,果然成功的突破了男孩子的防守。她告诉的说,真的很有效哦,我试过了3次,都很有效。如我预期的一样,真正的上学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确实心理上会带来很多的不同。比起每天在家上网课,Sunny的快乐是溢于言表的。 不过两个小的上的是小学,上学的情况就差别很大了。快乐是同样的,区别主要是人数,Grace和Roy班上都有超过半数的同学没有回来。Roy说,好像华人同学都不来上学了。不过这种情况这周有所改变,在挣扎后,华人家长也有陆陆续续送孩子回来的。 送两个小的时候,我看到学校围栏边有一块在施工,从效果图看,那是新教学楼。这个小学过去十年人数一直在不断增长,校舍也已经增加过一次。这次直接盖一个两层的新楼,应该也是学校预测未来人数会持续增加。 其实满大街都已经开始忙忙碌碌了,不管前面是什么,生活还是继续按着它的节奏前进,变化不大。就像今早的新闻,国家党党魁Judith Collins再次遇到挑战。 这个党目前的状况还是像在泥潭里一样无法自拔。民众希望反对党能够发挥自己监督和制约政府的作用,她们却还在那里玩那些政治游戏。我其实觉得,工党昨天用24小时完成强制接种疫苗的立法程序是比疫情更可怕的事情。一个可以利用国会多数优势绕过正常审查的工党,一个将媒体摆弄得服服帖帖的总理,这样的组合绝对不是新西兰的福祉;这才是国家党应该关注的重心。

Read out all

新西兰疫情屡创新高,我为啥还是送孩子去上学?

2021年11月15日 这周奥克兰开始复学了,很多家长都在考虑送不送孩子回去上学的问题。我是打算送孩子回去的,原因后面说,这里先简单回顾一下新西兰现在的疫情情况。 奥克兰在经历了最长的一波封城后,近期已经在逐步开放中。当然,没有惊喜没有意外,去年的奇迹没有出现,现在每日确诊已经在飞速攀升。全国日新增(目前主要在奥克兰)已经突破200人的关口,相信这肯定不会是峰值。 不少人说这封城是封了个寂寞,这个观点我还是不同意的。我一直认为,这个病毒在新西兰是不可能永远拒之于社区以外的,原因以前也说过:西方国家不具备强大的行政手段和能力做大规模高频检测,或对民众实行长期隔离。我说这话是中性的,不带褒贬。 那么新西兰算不算西方国家呢,当然算,所以新西兰不可能永远将病毒据于MIQ隔离区以外。虽然我不喜欢现在工党政府,但我觉得不应该勉强政府做她做不到的事。政府能做的其实只是拖延新冠病毒在新西兰爆发的时间节点,并为即将到来的疫情峰值做更多准备。这两个工作到底工党政府做得怎样,大家心里各有答案,我今天不在这里讨论了。 奥克兰已经在本周三(11月10日)部分开放了零售业。开放那天我去Bunnings买点东西,结果停车场位置都没有一个,都是憋坏了的人。政府选择逐步开放的重要底气其实是:这几个月终于将曾经远落后于世界的接种率给提上去了。在这点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走出了几乎一样的路径。 新西兰本国公布的首针接种数据已经达到90%,但这个只计算了部分人口。如果按全口径人口计算,目前是76%。这个数据目前看比澳大利亚和英国略低,但已经高于美国和以色列的数据。 政府在日新增确诊屡创新高的情况下最终还是选择本周复课了。新西兰没有统计进应该接种人口(Eligible population)的人群就包括了12岁以下的孩子。所以复课的通知让部分华人家长颇为为难,我看到几个家长群都有不少讨论,当然也是观点不一。我拣选一些很有代表性的观点放在这里,作为样本留存。 有家长是彻底反疫苗的,认为疫苗不安全;有家长是反辉瑞等疫苗,更偏向于传统的灭活疫苗。但同样是反疫苗,在送不送孩子去上学的问题上也有差异,有的认为自然免疫就好,当然送去;有的认为打不打都不安全,所以不送。 不少家长不反对成人打疫苗,但反对孩子接种疫苗。然后,在送不送孩子去的问题上同样最后又有了两个不同选择。 有的家长成人和孩子都愿意接种,但孩子不够新西兰目前的接种年龄,想打却打不了疫苗的。那么,在不接种的情况下,送还是不送孩子去学校,又是两种不同和情况。 也有一些家长,成人和孩子都接种了疫苗。这类,绝大多数坚定的打算送去学校。 当然,还有极个别家长说自己是反强制接种疫苗,但实际上在群里多次发表的是反疫苗的言论和观点。我其实也支持反强制接种疫苗,因为这个是个人选择,但我反对将反疫苗和反强制接种疫苗这两个概念偷梁换柱的混淆在一起说。 我家情况怎样呢? 老大是year 7,未满12岁;老二老三还在小学,所以三个孩子都没有接种疫苗。我和老婆早已经接种了两针疫苗,等儿童的疫苗获批后,我也会带她们去完成接种。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们这周还是打算送孩子们去上学。为什么呢? 我们有三个孩子,老大的年纪是初中了,她已经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她无比的渴望回到学校。和她玩的比较好的孩子里有两个今年回中国了,其实她回学校也没有那么热闹。我有时候和她聊:“你希望回到学校的原因是什么?”。她说自己也说不清,但就是很想念学校的学习环境,实在不是那么喜欢天天上ZOOM网课了。 这一年半来,她们失去了很多,特别是期待已久的Camp,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初中生活犹如打了折一般。虽然这次开学也不会恢复到以前的课程密度,每周就上2-3天而已,而且4周就到圣诞节了,我觉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这个小概率的身体健康比较,前者更重要。毕竟,学校并不仅是学知识的地方,也是小孩子们成长中社交的平台。如果她去上学,那弟弟妹妹不去的意义其实也就不是那么大了。 老大和老三都是刚进小学就拿到过Principal award(延伸阅读:校长奖),老二体育,阅读,写作各项都很棒,但因为各种原因,她反而没有拿到过这个奖。以她的性格,她肯定心里在憋劲,我能看出来她过去一年都在很努力各方面都做得更好一些。在封城前我收到老师的邮件,邀请家长观礼学校的颁奖,老师提醒我们不要告诉老二。按惯例,很可能她终于也拿到这个相当有份量的小学奖项,可这一切都因为封城推迟了3个月,考虑到社交距离,大概率也不会像过去一样颁奖了。当然,这些都是一些生活的小遗憾。 老三是唯一说上不上学无所谓的。他刚上小学一年多,两个姐姐,爸爸妈妈,还有狗,家里的院子和周围的海滩,森林,我们每周还去打2-3次网球,这些对于他来说已经是个很大的世界。当然,他每天很喜欢和老师同学上网课,下课了有时候还会和老师,还有不多的几个同学在那聊一会,他不觉得生活有太多的不同。 送孩子去上学其实对每个家长来说做决定都不容易,特别是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更加看得重一些,这都是人之常情,做任何决定我觉得都能理解。当然了,三个孩子上学,理论上感染的机会就高了,但我个人认为新冠是躲不过的。 我去买个菜,扫码软件过两天就提醒我可能接触了阳性人员;我去买点建材,又提醒我可能接触了阳性人员。政府补贴发的多,我这还暂时没开优步。要是开起优步来,不到两天估计会提示我接触了阳性人员,那可就是我身边的乘客了。 虽然奥克兰每天确诊上百例,我看朋友圈绝大多数人其实都已经看淡了。我们优步群不少司机已经在干活了,周末行情好的时候几个小时还有营收上$300的,乘客和司机都已经在活跃起来了。 两害相权取其轻,长期的隔离对社会的破坏远大于对病毒的畏惧,奥克兰人大部分已经明白也接受了这点。从心理上说,奥克兰人其实已经比新西兰其他地区的人提前一步适应了后疫情时代。奥克兰人心境的变化过程,其实就是几个月前悉尼和墨尔本人的心路历程。之前不少读者留言问我,新西兰啥时候恢复留学生入境。我说看澳洲吧,一般澳洲干了啥,新西兰过几个月也会跟随的。澳洲已经都开始开放接种疫苗留学生入境了。 现在新西兰入境隔离也在缩短,社区病例基本都是居家隔离了,随着生活的全面开放,说白了,可能接下来大人感染小朋友的机会多过小朋友在学校感染的机会。除了完全不用上班或完全家庭办公的家长,恐怕其他各行各行业的人都没法继续把孩子一直留在家里吧? 回头我会写一下孩子们上学的感受。如果是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恐怕是不会做这个决定的,但时间翻到了今天,看看外面的这个世界,虽然仍有一些不确定,但心中却不再有那种强烈的不安。虽然我们一直在摸索前进,但这个时代,这种感觉尤甚。继续欢迎有兴趣聊聊子女教育的读者,加我微信nztony888,备注 子女教育。

Read out all
新西兰 小学
In

排行老二的那个孩子

2017年3月24日 平衡的终结者,老二  “ 二 ”这个词 [拼音] [èr] 百度词条释义: 1.数名; 2.双,比; 3.两样,别的,不同的。它是一个数字,在表示顺序时,它是代表第一个后面的一个,在很多情况还代表其他等含义。我这里取其做顺序时的意思为主,既 排行老二的孩子;同时也取“不同的”释义,即那个挺不一样的排老二的孩子。 国家生育政策开放后,越来越多家庭计划生老二。可生老二还真不是简单的增加了一个添丁增口这么简单,他/她的到来很可能会打破家庭现有的平衡,需要每个家庭成员来适应。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但父母总是愚钝的发现这一点。我不批评别人,我是说我自己。简单介绍一下情况,我家三个娃,老大SUNNY(6岁),老二GRACE(3岁),老三ROY(2岁)。 听说三个娃的家庭90%的情况是女女男的结构,这个数据有没有依据我不清楚,但对我家来说是如此。因为工作忙,家里都是老婆和父母管的多,我的陪伴不是太够。但去年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开始思考父母该怎么和孩子们相处,尤其是和老二相处。 那是一个很普通的晚餐后的家庭时光,SUNNY爱唱歌跳舞,所以就唱起了一首回国听来的儿歌。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直到SUNNY唱到“……爱我你就抱抱我,爸爸妈妈最爱我……”。这句词唱到第二遍时,事情发生变化了: GRACE悠悠的说“爸爸妈妈最爱的是我” SUNNY乐呵呵的说:“这个歌词就是这样的” GRACE: “爸爸妈妈最爱的是我” SUNNY :“爸爸妈妈最爱我,歌词就是这样的…” GRACE:“BALABALA…….” SUNNY:“BALABALA… ROY :“呵呵呵呵呵…..” 最后我只能安慰两个小姐妹,这个歌词确实是这样写的。因为大多数小朋友是没有弟弟妹妹的,所以没有考虑到我们的情况。SUNNY可以唱歌的时候改造一下,“最”改成“都”爱我,这样就政治正确了。 但从那以后,我就很认真的开始思考这个二孩子的敏感的心在想什么呢?我原以为我们都是很开明公平的父母,但是不是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呢? 老二到底意味着什么? 不查不知道,一查真吓一跳。百度检索“家里排行老二”能出来一堆信息。而且相当多都是负面的,知乎里面查一下,也是如此。 我是惊讶的,一是,原来计划生育这么多年,其实还是有众多家庭突破重重防线生育了二胎,高瞻远瞩的为延缓国家老龄化做出了贡献;二是,这么多委屈的二娃们(大多已经成年)在网上发泄这自己这么多年的委屈和痛苦。 看着这些,我心里紧张起来。想想我们家可爱的二丫头原来脑海里的童年可能和我想象的我给与她的童年差别如此之大,我这个做父亲可会内疚一辈子。GRACE是个多么单纯活泼可爱的孩子啊,为什么那么多成年的二娃会有那么多不幸的童年?是不是我观察不够?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很多生活细节。 我对老二的观察...

Read out all
Sunny 校长奖 新西兰小学生
In

蝴蝶翅膀很漂亮,但它自己看不到

2020年4月21日 晚饭的时候,老大说她对上Intermediate School (初中)有一点焦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听同学讲,初中会有更多的学习,听说竞争会激烈一些,而且老师更多会是讲知识,不会太管同学之间的小冲突和矛盾。 这是个有趣的话题,回忆自己在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有过焦虑的感觉。记得当时父亲还专门为我暑假报了工人文化宫的少儿英语班,为初中入学开始学习英语做一些准备。但父亲可能是无意中好心办了坏事,因为那不是一个愉快的经历。 因为报名的时候其实其他人已经学了一周,那个老师教得又很快,所以我一直都存在跟不上的问题。本来就只有3周的课程,结束的时候我虽然也记住了几个字母和单词,但因为和其他人有明显差距,所以反而把自己对英语的信心搞没了。 初中开学后,我对英语的学习有了阴影。中国学英语一上来得学音标和语法,我理解能力不行,完全是学得云里雾里,而对背单词我更是始终不得法。我记得香蕉banana这个词当时耗了我好几天,因为我在努力记住每个字母和它的顺序。英语始终在全班倒数5名以内,这种状态持续到我高考,英语始终是我的短板,也深深的伤了我的自尊。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影响着我们的自信程度和自尊,而这种评价至少来自于两个维度,一个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一个是自己理解的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无论是哪一个维度,其实都挺不容易,因为我们自己身陷其中反而难以看清。 苏轼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认识人性的弱点,从旁人的角度往往更为客观;但让我们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就很难,因为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在里面。 我只能告诉她,焦虑很正常,爸爸像她的年纪也有过这样的焦虑。焦虑本身也是好事,因为它能让我们更好的开始准备起来,去为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准备。但这个说法显然并不能完全让她平息下来,和成人一样,懂道理和过好人生根本就是两个概念,有时候需要父母寻找机会去启发。 罗伯特.费尔德曼在《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里提到过这种现象,儿童在10-12岁间会出现自尊的改变,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这处于小学升中学的特别时期,新环境带来自尊的下降,有的儿童会陷入低自尊-很低的成绩预期-减少努力/高焦虑-实际的失败-低自尊 这样的失败循环。事实上我大学以前6年的英语学习经历就是这样,要打破循环并不容易。 我为了挣脱这个负循环有过两次努力。第一次是初二暑假,我选择了物理和化学这两个我相对强一点的科目,用了一个暑假刻苦自学,在初三开学后的第一次月考就将我的总分从全班62名(72人)提高到第6名;并在第三次月考拿到物理和化学的全班第一,总分达到第4名。这是回避了主要矛盾,通过在其他领域(物理化学)努力去增加自信和自尊。 但我完全走出英语学习的负循环还是在进大学以后。有一天我在听四级听力的时候跟读,在一个瞬间我突然开窍,原来英语是有音节的。其实想起来老师也讲过,但我没有 理解。从那以后,我背单词如鱼得水,不但顺利考过四级,还顺带着大幅超过及格线过了六级英语考试。至此,我才彻底走出了困扰自己8年的英语学习负循环。 有过自己的经历,我觉得我能理解女儿人生路上的迷茫。问题也许有所不同,但帮助她建立正循环是最重要的。她和大多数中国孩子一样,不缺勤奋,那就要从提高自尊,降低焦虑上去努力。但这些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和时机,就饭桌上我的谈话显然没达到效果,她仍然对老师可能会不再过多的管同学之间的纠纷感到迷茫。 老大是个很乖巧的孩子,所以在学校很讨老师的喜欢,小学一年级就拿到了校长奖,后面几任老师都是蛮喜欢她的善解人意,谦让和勤勉。但同时她也是一个略羞涩的孩子,在同学面前会有些腼腆,这也是她对即将进入初中的人际关系有压力的地方。 我暂时没有想好接下来怎么开导她。 我去洗碗的时候,我的亲子教育好搭档(我老婆)接着和她聊天。她宽慰老大,因为还有弟弟妹妹,所以她做为一个姐姐其实很多时候很会照顾弟弟妹妹。这些经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因为不是每个小孩子都是哥哥或姐姐。所以,我们家庭的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小的社交,老婆告诉女儿她的社交能力其实不错的,不用太过担心。 水龙头哗哗的响声,我没有听到女儿的回答。突然老婆说:“你闺女说了一句好美的话啊,我从来都没有听过。”。我赶紧走过去问个究竟,让老大再说一遍,让爸爸也听听。 她腼腆的笑了笑,下巴略回收了一下,说:“我问妈妈,她是不是想说‘蝴蝶的翅膀很漂亮,但它自己看不到’”。听到这句话,我愣了一下,转念再一想,这是一句多么美好而寓意深刻的话啊。 她明白了老婆想说的意思,而且还用如此奇妙且富于诗意的句子予以回应。我问她是怎么想到这句话的?她告诉我是一本看过的书上写的。阅读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而将你学到或读到的美好映射到生活中,那更是一种沁人心脾的美好。 看着老大微笑而稚嫩的脸庞,一股暖流某名的涌上我的心头。昨天我写的《孩子的教育里,什么最重要?》提到我理解的教育中三个最重要的事情,其中终身学习的习惯是其一。我们读书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用型的知识,有时候也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也包括我们自己。 蝴蝶拥有复杂的复眼,所以它能看到270度的世界;即便如此,因为角度问题,她也无法看清自己的美丽。很多时候,我们人也是如此。但一个有智慧的人却可以走出这种约束,能看到自己的美好,活得积极乐观。 Butterflies can’t see their wings.  They...

Read out all
Sunny 校长奖 新西兰小学生 2017 principal award
In

《SUNNY的校长奖》 续集

2017年3月27日 上上拿奖的当天晚上,孩子他爸写的《SUNNY的校长奖》就发稿了,而且还写得温情细腻,实属不易。只是我觉得,大家冲着题目点进来,可能还会关心以下几点:     一:这奖有多厉害?    二:奖状上写的什么?    三:她凭啥得奖? 于是我就自告奋勇为大家补充一下吧。这次拿奖,上上很激动,她爸也颇觉惊喜,我却是很淡定——因为我之前就已经预感到了(第六感)。 这奖牛吗? 新西兰的小学一年有四个学期,校长奖一个学期发一次。由老师提名,校长审批。目前全校900多人,这次获奖的有32人,一个班30人左右,也就是一般每班一人(也有的班会空缺)。上上作为班上开年第一个学期的第一个获奖者,说明她最近表现确实还可以。 但是,新西兰小学的教学理念是:每一个学生其实都是很优秀的。她这次拿了,接下来的一两年可能没有了(当然也有特别优秀的学生6年内会拿两三次)。六年小学下来,其实能拿到这个奖的孩子也不少。所以说,这也实在算不上是多么了不得的大奖。只能算作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并且让某些父母(比如我)沾沾自喜得瑟几天罢了。 奖状到底写了啥? 校长的评语。简单翻译过来就是:“深知自己的学习任务,勤奋好学;有礼貌,尊重别人;有团队合作精神;创新。当为同学中的表率。”然后下面是校长的亲笔签名。 这奖的评选标准是什么? 答案就在评语里。其实上上未必就做得最好,只是从评语当中,可以看出,学校看重的是哪几点。 1. 勤奋         学习不能拖后腿,这是基本条件。老师也是人,他也有教学指标的(比如学期末每个孩子要达到教育部某个标准),而且班上总有调皮的孩子,他也不容易。虽然这边的老师都是就算憋出内伤也不会打骂孩子,但你学习让他省心,他自然高兴,一高兴,便忍不住给你发奖了。人之常情。 总体学习不拖后腿的情况下,若能有一项比较突出,便更容易出彩。上上这学期进步最大的是阅读,让老师很满意。教育部对阅读进度有颜色分类,她同龄的孩子很多是紫色的,而她已经过了紫/金/银色,到了翡翠色接近红宝色,超过了她的年龄阶段。这其实是跟她的努力和坚持分不开的。(关于阅读,如有需要,我可以另外再写一篇) 2. 尊重别人 这一点,我觉得其实是最难的。学校的校训是:“Not self, but ...

Read out all
In

SUNNY的校长奖Principal Award

2017年3月18 昨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特别开心! 昨天我的Sunny拿到了Principal’s Award。回家后,她兴奋的上气不接下气的跑上楼告诉我这个好消息。 SUNNY: Dady, do you know this is not a normal one! 这是个什么奖呢? SUNNY: 这是Principal’s Award,校长奖哦~ Wo~~~~,听起来是很厉害的奖啊 SUNNY: 是啊,因为我学习很认真,而且和同学相处得也很nice,所以得到这个奖励!是在HALL里面发的奖哦! 我抱住Sunny,她也温柔的抱着我,害羞又甜蜜的笑着。 亚历山大的开学第一周 想起上次回家,我还为她的学习捏了一把汗。那个时候,她刚上3年级第一周。我那天早上送她去学校,到了教室,我进去和老师也打了一下招呼。我也问了一下他SUNNY的情况,他说今天她的课堂作业没有写完。我说那我回去了解一下情况,老师说:别在意,让我来,我们先看看,有需要我再联系你。她好奇的环顾教室,还高兴的找到自己的名字指给我看。 我回家时和老婆也提了这事,我们都还是有些忐忑不安。SUNNY是3月出生,所以入小学时是班上最小年纪的那一两个。从小身体就比较单薄,不如老二GRACE那结实。我和她聊了今天是啥作业,她说是写作文“WHO AM I”,然后就不说多话了。因为老师有交代,我也就不多说了,摸摸她的头,抱了一下她。不期而遇的家长会 再过了一天,老婆说,今晚有个家长会,你没有参加过,要不去去?我说好啊,不过我大部分时间在上海工作,对SUNNY的情况还真不了解,会不会达不到效果啊。老婆说,我开过好多次,其实就是老师介绍一下自己,介绍一下班级的情况,你就听就可以了。我说那行啊。 那天晚上,我到了学校。因为忘了问开会的地址是在HALL还是教室,所以我先去了HALL,再到的课堂。已经到了一些家长(20多人),大家都坐着学生们的小椅子,一桌桌坐着。因为这个学期重新分班,所以家长大部分也不熟悉。我基本是都不认识了。有点小紧张,但想想只要听听就好了,应该也没啥事。特别的老师 老师接着开始介绍了。他说,今天,我其实是希望通过一些有新意的做法让大家了解我本人和我的一些想法。我的PPT会用类似大富翁的游戏方式让你们来猜我的情况,但开始之前,我希望了解你们。请大家逐一介绍一下自己,你叫什么,你是谁的爸爸或妈妈,你是做什么的,我希望大家认真记住,我可能会问一些问题。 我一下子仿佛在英语摸底考试考场一般。记住外国人的英文名是很难的,尤其是还有孩子的名字。虽然很努力,但我基本没记住几个。介绍自己时我也只能简单说,我是sunny的爸爸tony,我在中国从事金融工作,不过很快就会回来了。 最后,老师并没有真的点谁回答问题。他笑着说,孩子们新学期重新分班,认识这么多新同学,孩子们会有压力,我想让大家感受一下,理解孩子们。我觉得这个老师挺好的,简单明了的让家长感同身受的理解孩子。这位老师是新西兰本地人,在20多个国家待过,而且在5个国家取得了相应的教育资质。享受阅读的乐趣...

Read out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