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疫情,孩子们基本都是呆在家里。
我们还是尝试尽量像正常上学一样,吃完早餐先学习,上午有morning tea,学习之后是lunch,下午在学习间隙会安排afternoon tea,如果天气不错,还会在院子里玩一玩或去附近公园,或海滩走一走。钢琴每天都还是会弹上一个小时,像往常一样。
我关注最多的是老大。并不是我偏心,而是两个原因。第一,她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所以她人生成长中的很多问题,对于我这个做父亲的也是第一次面对。我需要放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这些变化,某种意义上说,是她让我开始成为父亲。第二,我觉得小的孩子会看着这个姐姐成长去模仿。所以老大如果能做得好,弟弟妹妹比较大概率会跟着做好。
我常和老大说,爸爸希望你记住3个重要的事情,做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做一个有计划的人。老大虽然10岁了,但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也并不急,我自己是到了30多岁才总结这些道理,干嘛强求孩子那么早就能想明白呢?不明白没问题,但引导孩子往这个方向去思考却是父母的责任。做乐观积极的人
在新西兰长大的孩子,大体上都是开心的。但乐观积极和开心是不同的,前者是遇到挫折吃过苦头碰过壁后,仍然能够对着生活微笑。我并不希望让孩子过早去思考这个问题,但当她遇到一些学习上,社交上,或不清楚哪里来的负面情绪时,我希望自然的帮助她去理解这个词。
这次疫情,孩子一下见不到同学了。对于老三来说,问题不大。他的小学生涯才开始了几周就中断,回到家里还有两个姐姐陪着玩,他不觉得难。对于老二来说,虽然上了一年多学,朋友挺多,但她是个很随遇而安的孩子。一个人弹钢琴能把一首抒情曲弹出进行曲的激昂,边弹边洪亮的歌唱,虽然没了意境,但却有过节的喜庆。
但老大不一样。她想自己的同学,想学校的老师,想自己的朋友。在和她睡觉前谈心时知道她的这个想法,我鼓励她和好朋友视频聊天。她略有些不好意思,觉得视频聊天有点怪怪的感觉。我说:“如果你想念你的朋友,你要告诉她。哪怕不是真的面对面见到对方”。
几天后她和好朋友视频聊过天,晚上特别开心的她睡觉前都还在兴奋中。她说自己开始有点明白我说的保持积极乐观了。虽然我觉得这并不是我想象里的人生难题,但她学会开始尝试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人生就这么几十年,遇到困境是无法避免的事,但生活态度是可以选择的。
做有计划的人
计划这个事其实和人的天性是矛盾的,因为自由自在当然是最舒服的。可是成年人的世界里,计划无处不在。国家和企业层面的计划就不多说了,即便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中每时每刻其实都有计划,养老的,升学的,子女教育的,自我职业规划的等等。
但孩子并不天然具有这个想法,从刚出生的婴儿开始,她更多只是生理的需求,渴了,饿了,困了,冷了,热了?如果不舒适,她就用哭或其他方式告诉你。虽然婴儿并没有去可以规划,但为人父母的却会尽量有规律的安排,让她过上有计划的生活。原因很简单,不这样那就要把做妈的累死。
说到底,计划虽然不符合人的天性,却是人天生离不开的。计划有很多意义,但对我来说不外乎两点。第一,制定计划本身能够理清思考,同时约束自己的行动;第二,执行计划可以大大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就拿疫情里买菜这点小事来说吧,我首先要计划我买菜的频率,减少接触病毒的几率?我需要思考什么时候去可以避开人口高峰?红,黄,绿哪个超市更合适?我需要买那些物品?如果没有的东西,我买什么做为替代品?进出超市我应该做好哪些防护,除了口罩是不是需要手套?进出超市哪些环节要注意消毒?在超市期间如何和他人保持距离?
女儿对计划这件事还没有养成习惯,这个我觉得并不容易。在职场上工作了那么多年,自己,包括很多共事过的人都未必能做好。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我只是希望在她年幼的时候有这个概念,并在一些小事上给她机会。
年初她说想学骑自行车。我给她买好后问她,你觉得我们需要练多少次你才能自己骑呢?她说也许需要2个月吧。我问她如果每周能骑2-3次,答案还是2个月吗?她说还是5-6周。我说好吧,那我们就争取用5-6周学会自行车,但我们每周练习3次。
接下来每周我们都会安排3次课后或周末去学校的操场练习。第一次,全程我都需要扶着她;第二次,我可以偶尔放开扶着座板几秒;第三次,她已经可以完整的骑2圈了。她兴奋的告诉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已经能骑自行车了。我问她,你觉得你还需要多久能完全独立的骑10圈呢?她想了想说,也许还要2周吧?
接下来的第一次骑车,她就一次连续在操场骑了16圈。看着她自信欢快的在操场上骑自行车,我做为爸爸很开心。这件小事,我常在她遇到一件新事情前用来启发她的思考。虽然每次答案不一定一样,但很多时候她会说,I need a plan 我需要一个计划。
做终身学习的人
很多时候我都是根据需要去学习。学校的学习毕竟有限,虽然有些基础的知识不会过时,比如阅读和写作能力,基础的运算,但在这个知识更新很快的时代,不可避免的是有些知识很快就会过时。那么去保持自己认知这个世界,适应职场需求等的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疫情期间,孩子也有上网课,比如钢琴的网课,比如朋友Emily的儿子Andrew搞的数学网课。前者是国内的老师,虽然专业,但孩子和我埋怨过说不是太喜欢。她平时是在韩国老师Helen那里学,Helen的教学方式让女儿对钢琴有真正的喜欢。Andrew也是个好老师,Sunny和我说课堂上有小朋友答错了,但Andrew说:“嗯,这也是一种思路,一种算法。”,然后再去讲解。Helen和Andrew都是好老师。
我觉得好的教育是培养人热爱学习,然后教一个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不仅仅是教知识。这点我挺喜欢新西兰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新西兰有很丰富的儿童分级阅读体系,老师和家长指导小孩子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用不同颜色代表)到图书馆寻找相应级别的书籍(贴上了彩色小点)。小孩子可以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并能通过同一级别的书籍阅读提高对词汇的掌握。
而且新西兰在小学没有什么考试,老师定期只是对孩子做一个评估,和家长每个学期沟通一下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孩子在同龄人中大概的水平。我第一次去学校时老师介绍女儿的阅读非常好,但数学有点弱。她的老师沟通中反复强调,你不要紧张,更不要有压力,她都还是在正常范围,我会想办法的。
几年过去了,虽然我也并没有给孩子额外太多的数学辅导,如今她的数学在自己班上算偏高的水平。我其实对于数学不是那么担心,因为不同孩子可能对数字的理解有早有晚,大女儿在班上年纪是最小的2个,所以这方面即便晚一点也没关系。但我挺感谢学校的老师,他们真的是践行了中国古代说的“因材施教”,也努力保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这次疫情里,两个大点的小孩好多次表达了对开学的期待。她们是真的很喜欢学校的氛围,很想念同学,老师,想念学校的图书馆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无聊。
对于子女教育,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改变了两个人,让男人成为爸爸,让女人成为了妈妈。其实绝大多数人成为父母的时候并没有做好准备,我也是。我把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教给她们,有些也许对她们有用, 有些也许终会过时。
在教孩子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时,我也总是提醒自己,也需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学习很多新的东西。最近老大迷上玩minecraft,我让她教我一起玩,她惊喜又意外。她觉得第一次教她眼里全能的爸爸东西是很新奇的事情。我说,你在长大,将来会有越来越多东西是爸爸教不了你的,但我会很有兴趣分享你的成长和知识,只要你愿意。很多时候,我们为人父母,其实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