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西兰 小学生 疫情复课 街头 2022

2022年2月3日

不知道有多少新西兰朋友送孩子回学校了。

今天早上,老二和老三的小学开学了。她(他)们盼开学很久很久了,在家里还是不如学校,那里有更多同龄的孩子一起玩。姐姐昨天已经上学,因为她在的中学早一天已经开学了。

为了开学做准备,我们上周已经带着三个孩子去Rosedale太平旁边的诊所打了儿童疫苗。本来以为其他几个地方也可以的,结果Sunnynook和Mairangi Bay的诊所都打不了。

打针时有个小插曲挺有意思。那天来诊所的主要都是带孩子打疫苗的,我们家–三个和前面的小孩子都还挺淡定,自己走进去自己走出来,全程很顺利。后面一个8-9岁的男孩子比较怕,结果是父母一起上按住打的,小家伙一直咆哮,是真的咆哮。结果后面的小朋友进去的时候脸色都变了,都害怕起来,还有一个小姑娘本来自己进去了,又叫妈妈出来陪她进去。

人是社会动物,很多时候是会受周围人的情绪和行为影响。当小朋友排队打疫苗时,大家都觉得打针并不可怕,病毒也不可怕;但这种平衡和氛围被打乱的时候,就会形成新的情绪和气氛。我没有笑那个小朋友的意思,只是觉得这个插曲挺好的诠释了这两年我们面对疫情的一些社会反应。

三个人打完都没有啥反应,老三当晚有过很轻微的发烧,但没有什么处理就好了。

新学年她已经是Year 8了,两年的初中已经过了一半。吃晚饭的时候一家人一起聊天,特别是她第一天的新鲜事。她挺平静,说一切照旧,当天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一起用纸板做了一个桥。上个学期在的同学,大部分也都回来上学了。

突然Sunny问我:“爸爸你说,今年还会有Lockdown吗?”

我看着她定定的说:“我个人觉得不应该再有封城了,因为越来越多国家连普通防疫措施都在取消了,我们不能一直生活在孤岛上。”。

Sunny笑着她说明天学校要照相。

这有点让人意外,一般学校照相都是下半年才做的事情啊?作为孩子们这一年的纪念,有个人照和班级集体照,这才开学啊,马上就照相?

她说也觉得奇怪,好像学校的意思是早点拍,免得年底拍又有变故,到时候有些人没来得及拍就不来学校了。说这些的时候她是笑着说的,因为她觉得如果不太可能封城了,那还会有啥特别的事情连照片都不可以拍呢?

接下来她又有一些沮丧的说,这次学校不安排集体照,原因可能因为是要保持社交距离。这让我有点奇怪,我问她在学校可能做到保持社交距离吗?她说那是不可能的啊。Sunny说自己很难理解,而且真的很希望有自己的班级集体照,因为从小学开始,每年都有,去年封城都最后有一张,今年却不能拥有。

我建议她和老师聊聊自己的想法,她说不太想这样做。我开玩笑说那我要举个牌子到学校去示威,她说如果你是开玩笑那就无所谓,如果是认真的,那还是不要了。听我们聊天的老三Roy觉得挺好玩,说他想帮姐姐去举牌子。

Sunny特别希望生活能恢复到以前的节奏,我能理解这张可能没有的合影的毕业照(因为今年是中学最后一年)会是一些遗憾。我猜学校不想承担这个责任,孩子们一起学校玩耍,如果感染了病毒,没有人会被指责;但学校组织拍集体照如果造成感染病毒,可能会有家长来指责。社会割裂从来都有,只是因为疫情,有些割裂可以如此坦然公开而已。

我安慰Sunny,生活永远不会恢复到过去,即便没有新冠病毒这个事情,生活也是不会恢复到过去的,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前进,时间从不后退。但我们可以尽量弥补一些遗憾,所以这个学期的Camp爸爸妈妈为她还是报了名。她很开心,毕竟去年的Camp就因为疫情取消了。

这种照相的小事肯定不是政府对学校的要求,但一个天天把疫情挂嘴边谈的政府,肯定会对社会氛围影响甚多。好像总理阿顿今天会公布新西兰接下来开放边境的时间节点,她的支持率已经连续破新低,越来越多新西兰人没有耐心听她说教,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

希望2022年,

一切都开始正常化起来,

不让我们在很多普通的小事上留下太多遗憾。

Author

bytony005@gmail.com

Related Posts

新冠疫情 复课 小学生

新西兰复课后第一周,学校情况怎么样呢?

2021年11月25日 有近400人对打疫苗和送孩子复课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投票,谢谢大家的参与。截止我写这篇文的时候,其中,138位家长(39%)明确会送孩子返回学校,希望等打了疫苗或下个学期再回学校的各有29和90票(合计34%),明确不打算送回学校的有45票(13%),还有15票选择回国(4%),另外有33票没有想好(9%)。 虽然我这里的投票样本很小,但真实性很强。比如送孩子回国的,我现在明确知道已经回中国或计划回中国的有6位。有一说一,说回国就能举家回国,那也是一种能力和气魄。 不过暂时情况可能也还没有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差。因为有一种说法在华人圈特别流行:“新西兰现在每天新增稳定在150-200,这主要是因为去检测的人很少,要不这个数字都要爆炸了。”。但事情的真相并不是这样,因为检测的数据卫生部也是每天都有更新的。 现在每天检测都在3万例以上,数量并不低。检测阳性率不到1%,这还包括了边境隔离区的数据,所以扩散的速度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快。当然,奥克兰以外越来越多的城市也逐渐出现了阳性,该来的总还会来。 说归说,但实际考虑孩子上不上学的时候,每个人做决定都不容易。已经拿到PR的,国内又是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家里还有房,新西兰没房贷(或没有房贷压力)的,这个时候选择回去也很正常。对于很多人移民新西兰,办个PR不就是为了多一个选择吗,能用的时候就用上也挺好。 不过绝大多数的人恐怕都和我一样不是那么自由了,选择这里就是呆在这里,并不能随便跑来跑去了。那么,生活还是继续。接下来我想说说,周三老大中学复课,老二和老三小学复课的这一周,孩子们的情况怎么样呢? Sunny的学校将孩子们分成了两个组,一组是周一和周二,另外一组是周四和周五。周三这一天是两个组隔周轮流上,Sunny是第一组,上周是第一周,所以她上周复课其实就只去了周三一天,这个星期就去了三天。 上周三我早上开车送她去的学校,停到Sunrise Rd后陪她走了一小段,就像她刚上中学的第一天一样。未成年以前的每个重要的日子,我都尽量和她在一起,成长就是陪伴,这是这疫情两年来我最大的收获。下车后,我如往常一样伸出手,她还是会高兴的牵着我,不过我也有心理准备,也许哪天她就害羞不牵了 她出门比平时早,因为她反复说今天要早点去。我问为什么?她说挺兴奋,而且老师可能也需要帮忙;结果又说,老师可能昨天就来学校准备了。走了几分钟就到了斑马线,有位女老师在那里维持交通秩序。过了马路,Sunny说:“这里就可以了。”。我和她说了再见,看着她一步一步走向学校。 再次过马路时,那位女老师笑着和我说:“不知道今天会有多少学生来?”。我说初中应该不会少吧,我自己做了一个调查,可能比例有点低,不过我的调查只是华人社区的,而且不限于本校。她笑着说:“等新冠疫情结束了,也许就都回来了。”,我说:“都会回来的,即便疫情也许永远不会结束了。”。她哈哈大笑起来。 那天回家后,她特别特别开心。我问她同学都回来了吗?她笑着说几乎都回来了,20几个同学都在。不过老师将男女生分了两个组,两个教室打通,老师在每一边上一会课然后再在另一边重复。她觉得很好玩,唯一的困惑时,为什么是男女生分组,而不是混合分组? 我想了想,也想不出原因。也许因为怎么分组都不容易,最后简单按男女分组就成为一个便利的选择了。但这又让从小接受男女平权思想教育的女孩子觉得奇怪了,哈哈,这个世界真的很难。 Sunny觉得上一天课太不尽兴了。不过这周上了三天,她就开心很多了。昨天她还告诉我,自己用我教她的策略在学校打球,果然成功的突破了男孩子的防守。她告诉的说,真的很有效哦,我试过了3次,都很有效。如我预期的一样,真正的上学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确实心理上会带来很多的不同。比起每天在家上网课,Sunny的快乐是溢于言表的。 不过两个小的上的是小学,上学的情况就差别很大了。快乐是同样的,区别主要是人数,Grace和Roy班上都有超过半数的同学没有回来。Roy说,好像华人同学都不来上学了。不过这种情况这周有所改变,在挣扎后,华人家长也有陆陆续续送孩子回来的。 送两个小的时候,我看到学校围栏边有一块在施工,从效果图看,那是新教学楼。这个小学过去十年人数一直在不断增长,校舍也已经增加过一次。这次直接盖一个两层的新楼,应该也是学校预测未来人数会持续增加。 其实满大街都已经开始忙忙碌碌了,不管前面是什么,生活还是继续按着它的节奏前进,变化不大。就像今早的新闻,国家党党魁Judith Collins再次遇到挑战。 这个党目前的状况还是像在泥潭里一样无法自拔。民众希望反对党能够发挥自己监督和制约政府的作用,她们却还在那里玩那些政治游戏。我其实觉得,工党昨天用24小时完成强制接种疫苗的立法程序是比疫情更可怕的事情。一个可以利用国会多数优势绕过正常审查的工党,一个将媒体摆弄得服服帖帖的总理,这样的组合绝对不是新西兰的福祉;这才是国家党应该关注的重心。

Read out all

新西兰疫情屡创新高,我为啥还是送孩子去上学?

2021年11月15日 这周奥克兰开始复学了,很多家长都在考虑送不送孩子回去上学的问题。我是打算送孩子回去的,原因后面说,这里先简单回顾一下新西兰现在的疫情情况。 奥克兰在经历了最长的一波封城后,近期已经在逐步开放中。当然,没有惊喜没有意外,去年的奇迹没有出现,现在每日确诊已经在飞速攀升。全国日新增(目前主要在奥克兰)已经突破200人的关口,相信这肯定不会是峰值。 不少人说这封城是封了个寂寞,这个观点我还是不同意的。我一直认为,这个病毒在新西兰是不可能永远拒之于社区以外的,原因以前也说过:西方国家不具备强大的行政手段和能力做大规模高频检测,或对民众实行长期隔离。我说这话是中性的,不带褒贬。 那么新西兰算不算西方国家呢,当然算,所以新西兰不可能永远将病毒据于MIQ隔离区以外。虽然我不喜欢现在工党政府,但我觉得不应该勉强政府做她做不到的事。政府能做的其实只是拖延新冠病毒在新西兰爆发的时间节点,并为即将到来的疫情峰值做更多准备。这两个工作到底工党政府做得怎样,大家心里各有答案,我今天不在这里讨论了。 奥克兰已经在本周三(11月10日)部分开放了零售业。开放那天我去Bunnings买点东西,结果停车场位置都没有一个,都是憋坏了的人。政府选择逐步开放的重要底气其实是:这几个月终于将曾经远落后于世界的接种率给提上去了。在这点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走出了几乎一样的路径。 新西兰本国公布的首针接种数据已经达到90%,但这个只计算了部分人口。如果按全口径人口计算,目前是76%。这个数据目前看比澳大利亚和英国略低,但已经高于美国和以色列的数据。 政府在日新增确诊屡创新高的情况下最终还是选择本周复课了。新西兰没有统计进应该接种人口(Eligible population)的人群就包括了12岁以下的孩子。所以复课的通知让部分华人家长颇为为难,我看到几个家长群都有不少讨论,当然也是观点不一。我拣选一些很有代表性的观点放在这里,作为样本留存。 有家长是彻底反疫苗的,认为疫苗不安全;有家长是反辉瑞等疫苗,更偏向于传统的灭活疫苗。但同样是反疫苗,在送不送孩子去上学的问题上也有差异,有的认为自然免疫就好,当然送去;有的认为打不打都不安全,所以不送。 不少家长不反对成人打疫苗,但反对孩子接种疫苗。然后,在送不送孩子去的问题上同样最后又有了两个不同选择。 有的家长成人和孩子都愿意接种,但孩子不够新西兰目前的接种年龄,想打却打不了疫苗的。那么,在不接种的情况下,送还是不送孩子去学校,又是两种不同和情况。 也有一些家长,成人和孩子都接种了疫苗。这类,绝大多数坚定的打算送去学校。 当然,还有极个别家长说自己是反强制接种疫苗,但实际上在群里多次发表的是反疫苗的言论和观点。我其实也支持反强制接种疫苗,因为这个是个人选择,但我反对将反疫苗和反强制接种疫苗这两个概念偷梁换柱的混淆在一起说。 我家情况怎样呢? 老大是year 7,未满12岁;老二老三还在小学,所以三个孩子都没有接种疫苗。我和老婆早已经接种了两针疫苗,等儿童的疫苗获批后,我也会带她们去完成接种。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们这周还是打算送孩子们去上学。为什么呢? 我们有三个孩子,老大的年纪是初中了,她已经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她无比的渴望回到学校。和她玩的比较好的孩子里有两个今年回中国了,其实她回学校也没有那么热闹。我有时候和她聊:“你希望回到学校的原因是什么?”。她说自己也说不清,但就是很想念学校的学习环境,实在不是那么喜欢天天上ZOOM网课了。 这一年半来,她们失去了很多,特别是期待已久的Camp,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初中生活犹如打了折一般。虽然这次开学也不会恢复到以前的课程密度,每周就上2-3天而已,而且4周就到圣诞节了,我觉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这个小概率的身体健康比较,前者更重要。毕竟,学校并不仅是学知识的地方,也是小孩子们成长中社交的平台。如果她去上学,那弟弟妹妹不去的意义其实也就不是那么大了。 老大和老三都是刚进小学就拿到过Principal award(延伸阅读:校长奖),老二体育,阅读,写作各项都很棒,但因为各种原因,她反而没有拿到过这个奖。以她的性格,她肯定心里在憋劲,我能看出来她过去一年都在很努力各方面都做得更好一些。在封城前我收到老师的邮件,邀请家长观礼学校的颁奖,老师提醒我们不要告诉老二。按惯例,很可能她终于也拿到这个相当有份量的小学奖项,可这一切都因为封城推迟了3个月,考虑到社交距离,大概率也不会像过去一样颁奖了。当然,这些都是一些生活的小遗憾。 老三是唯一说上不上学无所谓的。他刚上小学一年多,两个姐姐,爸爸妈妈,还有狗,家里的院子和周围的海滩,森林,我们每周还去打2-3次网球,这些对于他来说已经是个很大的世界。当然,他每天很喜欢和老师同学上网课,下课了有时候还会和老师,还有不多的几个同学在那聊一会,他不觉得生活有太多的不同。 送孩子去上学其实对每个家长来说做决定都不容易,特别是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更加看得重一些,这都是人之常情,做任何决定我觉得都能理解。当然了,三个孩子上学,理论上感染的机会就高了,但我个人认为新冠是躲不过的。 我去买个菜,扫码软件过两天就提醒我可能接触了阳性人员;我去买点建材,又提醒我可能接触了阳性人员。政府补贴发的多,我这还暂时没开优步。要是开起优步来,不到两天估计会提示我接触了阳性人员,那可就是我身边的乘客了。 虽然奥克兰每天确诊上百例,我看朋友圈绝大多数人其实都已经看淡了。我们优步群不少司机已经在干活了,周末行情好的时候几个小时还有营收上$300的,乘客和司机都已经在活跃起来了。 两害相权取其轻,长期的隔离对社会的破坏远大于对病毒的畏惧,奥克兰人大部分已经明白也接受了这点。从心理上说,奥克兰人其实已经比新西兰其他地区的人提前一步适应了后疫情时代。奥克兰人心境的变化过程,其实就是几个月前悉尼和墨尔本人的心路历程。之前不少读者留言问我,新西兰啥时候恢复留学生入境。我说看澳洲吧,一般澳洲干了啥,新西兰过几个月也会跟随的。澳洲已经都开始开放接种疫苗留学生入境了。 现在新西兰入境隔离也在缩短,社区病例基本都是居家隔离了,随着生活的全面开放,说白了,可能接下来大人感染小朋友的机会多过小朋友在学校感染的机会。除了完全不用上班或完全家庭办公的家长,恐怕其他各行各行业的人都没法继续把孩子一直留在家里吧? 回头我会写一下孩子们上学的感受。如果是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恐怕是不会做这个决定的,但时间翻到了今天,看看外面的这个世界,虽然仍有一些不确定,但心中却不再有那种强烈的不安。虽然我们一直在摸索前进,但这个时代,这种感觉尤甚。继续欢迎有兴趣聊聊子女教育的读者,加我微信nztony888,备注 子女教育。

Read out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