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动笔写写这几篇游记了,
要不这一段记忆
可能会从我的脑海里失去。
写作时我常会有一种紧迫感,因为那些推动我去记录的往往是一瞬间的某个情绪,或记忆中的一本书,或是路边的一座山,也可能是一缕穿过云层投在海面的光,这些似乎都是稍纵即逝。如果在那一刹那,让我感动了,我就希望自己能够把它记录下来。这一集是从一座山开始的,它的名字叫Pirongia,中文译作:皮龙亚。
神秘的皮龙亚山
从奥克兰出发前往北岛著名的怀托摩萤火虫洞,快到汉密尔顿时,游客大部分会继续沿1号直走转3号,最后到达目的地,但导游一般会从1号转39号。因为这条路更短,而且可以避开早高峰穿过汉密尔顿的市郊。
车沿39行驶大半个小时后,你就会留意到路右侧一直有一座挺拔的山脉,那就是皮龙亚。我找不出很合适的比喻,所以用挺拔,因为它的主峰海拔其实只有959米,但和周围比起来它又是一个突兀的存在。
在雨水较多的冬季,它的主峰经常都是云雾缭绕,不得一见。有时能够见到彩虹贯空,横跨整个山峰,宛如海市蜃楼,惹来游客声声惊叹。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流经山脚的一个小镇,河叫怀帕河Waipa river,小镇以山为名,叫Pirongia。
和所有绕口的新西兰地名一样,Pirangia来自毛利语的简称,原文为Pirongia te aroaro o Kahu,Kahu是人名,完整翻译过来就是Kahu走过的满是鲜花的小路。多么美好的一个场景,对吧,因为Kahu是当地毛利首领的妻子,他们一起走过这附近的山山水水,最后用这个名字来荣耀自己的妻子。Pirangia在毛利语里可能还有一个意思是fairy folk,也就是仙女的意思。
这座并不高的山却是Waikato地区西部的最高峰,我曾经在离开Rotorua翻过Mamaku山脉时从数百公里外对它有过惊鸿一瞥。那是夕阳下的皮龙亚山,晚霞从山的背后投射出万丈金光,整个Waikato平原就在两峰之间云雾缭绕。最美好的都是拍不到的,那一刻只永远停留在我脑海里,乃至于每每带客人路过那里时,我都会忍不住谈起曾看到的那一幕,还有这片土地间生活的毛利人的故事。
Tainui 的 故事
在欧洲殖民者到来前,毛利人在新西兰还处于部落时代。1769年(清乾隆34年)英国库克船长再次发现了新西兰,经过近70年的试探性殖民,1840年毛利部落和英国人签署了怀唐依条约(清道光20年),确立了新西兰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
听起来有了一个安定团结的大局面,可以放心搞经济了。但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回事,关于怀唐依条约的争议和对待欧洲人的态度,一直以来都在毛利人内部存在广泛的分歧和争议。换句话说,条约签订后并不是和平的开始,英国人落地生根并不容易。5年后的1845年,英国人聚居的小镇奥克兰(当时人口3635)面临一场严峻的生存危机。
Alexander Turnbull Library, B-045-001, watercolour by Edward Arthur Williams
附近的一个强大部落Ngāpuhi计划袭击英国人定居点,更可怕的传闻是他们的袭击还将得到Tainui部落的联手。如果这是真的,英国人70多年的殖民活动可能就到此为止了,因为Tainui是北岛当时最强大的部落之一。他们的态度决定了英国人的命运,这个新生的殖民地遇到生死劫。
Alexander Turnbull Library, PUBL-0014-44, lithograph from watercolour by George French Angas (detail)
当Ngāpuhi派代表团南下和Tainui rangatira Te Wherowhero谈军事合作时,得到的却是明确的拒绝。Tainui部落不仅不提供援助,反而明确了他们将保护住在这里的欧洲人。部落首领Te Wherowhero(上图左)将奥克兰称为自己斗篷的下摆,并警告Ngāpuhi:“如果你来到奥克兰,你必须和我战斗; 因为这些欧洲人受到我的保护”。英国人躲过一劫,历史在这里出现了转折点。
事实上,从奥克兰到今天的Pirongia,再往南到达怀托莫萤火虫洞的这个广袤平原都属于Tainui部落的势力范围。这是一个北岛庞大的部落,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早期殖民者的记录,1844年Tainui部落的人口就已经近2万人,他们在Remuera举行的一次盛宴,仅各部落的毛利来宾就有3400人,还有近千欧洲人应邀参加。但这种巨大的威望和势力即将迅速的失去,那是这个部落最后的荣耀。
亚历山德拉的故事
殖民地政府为了安全,还于1845年在靠近今天奥克兰博物馆的某个区域为酋长Te Wherowhero建造了一座小房子。这也是在向其他部落宣示殖民地和Tainui部落之间的关系,警告其他部落不要贸然进攻。
Tainui部落的选择是现实的,因为他们当时在和英国人做贸易。英国人给他们带来一些先进的生产工具,同时还从他们这里购买各种农产品。但他们和英国人的蜜月期并不长,随着澳洲殖民地的发展,英国人可以从新南威尔士运过来便宜的粮食,对殖民地的人来说寻求土地成为更现实的发展障碍。
这些曾在英国人落户最危急时刻予以保护的人,却因为靠的最近,成为了最早受到冲击的部落。也许是因为这种反差的强烈,利益分歧最多,让他们也成为了后期战争冲突的排头兵。但历史的天平已经倾斜,站稳脚跟的英国人不再是躲在酋长斗篷下的弱小势力,而是羽翼颇丰的大英帝国的前哨。
1858年前后,英国人人口逐渐超过了毛利人。终于战争在1863年爆发了,在人数和武器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Tainui部落的斗争虽然激烈,却是节节败退,从奥克兰一步一步往南退。他们最后的势力范围已经退到了今天的皮龙亚镇以南,怀帕河以西的贫瘠山地,这里距离奥克兰已经165公里之远。他们曾经的故乡肥沃的怀卡托平原易主,翻过Mt Pirongia 皮龙亚山,就是他们祖先刚来到这里的发源地。
他们为了对抗英国人,还联合多个部落一起选出了毛利王。这场新西兰唯一的内战,持续近20年。今天你驱车路过皮龙亚镇,会看到镇上门口有一个小钢炮的老房子,上面写着Alexandra 亚历山德拉,这是小镇曾经用过的名字,来源于威尔士英国公主的名字。殖民地军队将这里设置为军事哨点,警戒躲在山里的Tainui人,这个曾经的毛利聚居地也有了一个英国人名字。
其实我们无需掩盖历史的残酷。英国人比起同时代的其他欧洲国家,在对待海外殖民地上更有策略性,更为文明。尤其是在新西兰,这种冲突的范围和力度更为克制,20年的战争双方伤亡2000余人,这比英国人在澳大利亚和原住民的冲突规模要小得多。而且不少其他部落事实上还协助了英国人的战争,这看起来更像一个部落的不屈,而不是两个民族的对决。
历史已经翻过,Alexandra这个名字又再回到Pirongia。对于很多其他毛利部落来说,这段历史并没有特殊的意义,但对于这片土地的毛利人来说,他们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因为即便今天,你路过这里时,还常能见到King country的字样,这个King不是英国的,而是毛利王,提醒路人这里是毛利人的国。
晚来的 毛利人
我曾以为毛利人是一起来到这里,然后逐渐繁衍生息,漫散开来的。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他们是分了很多批来这里的,最早的一批波利尼西亚人应该在1200年前发现了这块土地,横跨近3000公里的汪洋大海来到这里并不容易。新西兰是各主要大陆最晚被人类发现和定居的地方,世界最后的角落。
Tainui部落来得不算太早,大概是800年前他们的祖先乘坐叫Tainui 的传统大帆船waka,从波利尼西亚故乡Hawaiki跨越南太平洋到达了北岛。他们选择了北岛的一个小海湾作为自己的新家园,并开始在这块新大陆繁衍生息。
他们将番薯带到了这块大陆,基于种植的农耕文化让食物的来源更为稳定。为了适应多雨潮湿的怀卡托地区,他们采取堆土的方式避免番薯的腐烂。大海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海产,附近的山林有数不清的鸟类,这是一个新的天堂一般的家园,直到他们开始战战兢兢的深入探索这块陆地的腹地。
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新西兰地貌来想象那个时代,为什么Tainui需要200多年才前进几十公里到达大陆深处。那个时候的新西兰北岛几乎被高达70-80米的千年贝壳杉森林所覆盖,树林里还有地球上曾生活过的最大的,身高近3米体重250公斤的恐鸟Moa到处走动,天空还有地球上曾有过翼展最大的恐怖的哈斯特鹰在寻找猎物。
离开海产丰富的海岸线前往茂密的原始森林,这不是一个轻易能做出的选择。早期移民的波利尼西亚人在进入内陆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人类在这块莽荒的大陆上还没有成为完全的主宰。Tainui在海岸线繁衍生息数百年,强大后再开始渗透内陆,这也许是主观选择,也许是被动接受,但事实是一个稳妥的选择。
大概在600年前,他们从落地的海岸地区渗透进入了内陆的怀卡托平原,并在半个世纪后击败了本来占据这里的更早的波利尼西亚移民,一群被其他毛利部落称呼为:蒂尼·图伊(Tini o Toi)的早期波利尼西亚移民。他们虽然更早到达这个陆地,但是这种散居家庭联合体在遇到Tainui这样有着高度组织性的强大部落时明显落下风。
Tainui的地盘逐渐跨过怀卡托平原,到达陶波湖附近。400年前,在怀卡托河边的小火山波哈图拉(Pohaturoa),Tini o Toi人在尚未组合成更强大的部落前就走到了尽头,他们犹如被成片砍伐的森林一般被抹去,成为“被灭绝的部落”。
毛利人的世界和历史,和我们在其他陆地上看到的人类历史一样血腥而残酷。只是历史走了一个轮回,这群晚来的毛利人在面对欧洲人时又处于了新的劣势。
山那边的卡菲亚
带游客去怀托莫萤火虫洞(萤火虫的一生),我无数次走过皮龙亚镇。每次客人在这里落脚休息时我就望着眼前的这座山。那座高耸的Pirongia山,今天是北岛Waikato地区有名的猎场之一。这里的主要猎物是山羊,另外还有野猪,谣传这里还有鹿,但似乎是没有被考证的。
翻过这座大山,西面就是塔斯曼海。在山海之间有个小海湾,海湾的尽头有一个小镇叫卡菲亚kawhia。800年前Tainui部落的祖先最后将那条帮助他们跨越汪洋大海的巨舟停在了这里,最后又埋在了这里。
那个叫Tainui的巨舟的埋葬,
就像一个有关祖先的记忆,
一个旧故事的结束,
一个新故事的开始。
Tainui人从此用这条船称呼自己的部落,某种意义上来说,那是这个毛利部落精神上的家园。但我从未去过那里,因为新西兰有太多好玩好看的地方,这个偏僻的需要翻山越岭的小镇,恐怕是没有哪个游客能够安排进日程的。
我知道自己需要等待一个时机带家人一起前来。我想实地看看,感受一下这里。一个毛利部落选择这样一个地方落脚,并最后成长得如此强大,虽有历史的偶然,但也一定有自己的原因。这一等就是近10年,一直到今年的1月,我才带着孩子们一起来到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