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西兰很多地方是没有手机信号的,

这种地方往往风景都不错,

这时看看车窗外,

绝对是种享受。

托拉加湾(Tolaga bay)就属于这样的地方。因为在东海岸,我想它最美的样子应该在早晨。但我实在迫不及待想去看看这里,虽然到达时已经快8点了,因为我对这里神往已久。

新西兰是个岛国,所以海边钓鱼是非常大众的运动。钓鱼分船钓和岸钓,后者对地形要求非常之高。我在自己的谷歌地图上专门备注了很多自己发掘的钓点,绝大多数地方都是我去过的,而这里是唯一一个我标注了但没到过的地方,这里有一个景点实在太特殊了,那就是托拉加湾码头(Tolaga bay wharf)。

码头不稀奇,新西兰到处都有,但这个码头是新西兰最长最长的码头。那就意味着码头的尽头海水不会浅,它往往会是一个好的钓点。但我的兴趣不仅是钓点,而是: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小镇有一个如此大规模的码头,这是不寻常的。新西兰盖这样一个庞大的水泥码头,那是相当大的投资,肯定不是用来钓鱼的,也不是为了旅游,那是为什么?

停下车,我没有急着去码头,而是先去了下洗手间。这是个职业习惯,每到一个我没有去过的地方,我都会看有没有洗手间。带着客人玩,下车这就是第一件事。不是所有的厕所客人都能习惯,因为新西兰还有不少旱厕,对卫生特别在意的客人不一定接受得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洗手间入口电线杆上有一张打印的寻人启事,有一位女士大约2年前在附近失踪,而这里是最后有人见到她的地方。虽然停车场有路灯,可看完告示后我不禁环顾了一下四周,全身有点发冷。心想,是不是这附近治安有问题呢?

看看四周,没有一个人,但停着3台车。远远看去,有着几盏灯的码头上似乎隐隐有几个人影,我从尾箱拿了一件冲锋衣穿上,锁好车径直向码头走去。虽然从网上照片就能看出来码头确实很长,但实际走起来的感觉更为直观,它不仅长,而且宽,甚至中间还有两条类似铁轨的钢轴。

基督城东郊的Brighton Pier,很多当地人钓鱼和抓螃蟹,也是一个很长的栈道。但和这里比起来,要窄,要短得多。奥克兰北岸Murrays bay也是华人很爱钓鱼的地方,在这个码头面前,那就像一个出生婴儿站在一个NBA球员身边。我的直觉,这是一个曾经停过大船的码头,它的尽头吃水肯定很深。

走了一小半,遇到3个人迎面走来。我心里略微紧张,但还是镇定的继续前进。走到10米不到时,能看清是1男2女,应该是两口子带一个十几岁的闺女在散步。T恤加短裤,再配上标准的赤脚,我几乎可以肯定她们是Kiwi。当一声Good evening传来时,我的紧张都放下来了,他们是kiwi。

新西兰人很爱打招呼,即便是陌生的人,他们也会很热情的打招呼。因为新移民多,在奥克兰的主要城区这种传统正在消失,但其他小城市和乡间,仍然完整的保留着。这种问候对于陌生人其实是很亲切的,虽然有人说这只是一种表面的礼节,但今天这个世界,多少地方多少人连表面的礼节都不愿意伪装了呢?

我回了礼,然后继续前进。再走了6-7分钟就快到尽头了,这里的水泥桥面,还有桥栏杆,颜色很特别,都有一层特别的橘黄色的地衣。我不清楚是什么品种,但它们颜色非常的艳丽,斑斑驳驳。这里有一个3.5米大杆钓鱼的人。这就是我寻找的人,一个单独傍晚钓鱼的当地中年人。

从五官轮廓来看,他应该不是毛利(Maori,新西兰原住民,黄种人),也不是欧裔,更像混血。一个杆套,一个渔具盒加一个背包,说明他是钓鱼的常客了。他看了我一眼,点头示意,然后转动渔轮把线收回来重新挂饵。我没有打扰他。远远看去他是铅上钩串钩钓法,三钩钓组,饵应该用的是沙丁切块。等他把钓组抛出去,调整好鱼绳松紧度后,我靠近和他打了招呼问他咬口如何。他说一般,上了几条小SNAPPER(真鲷,新西兰最常见的海钓目标鱼)。

我问他这里钓鱼是否需要看看潮水?和我猜测的一样,他说不太需要,这里基本和船钓一样,因为水深有4-8米以上。在后面断断续续的聊天中我了解到,他就是本地人,在这里钓鱼超过30年了,常有很好的渔获;他是附近的农场主,开车过来就5-6分钟。

我告诉他这样的钓点如果在奥克兰周围60分钟车程内,估计得不少人排队。他笑了笑,说这里曾经也有过繁华的日子,曾经是忙碌的大码头。我问他这中间的铁轨是干嘛用的?难道走运送火车车厢吗?他说是码头卸货的轨道车。因为天色已晚,他也差不多要回家,没有聊更多我们就告别了。

我一个人站在码头,周围海面漆黑一片。抬头看天空,猎户座大旋臂,大犬座,南十字座,半人马座,南船座都清晰可见,银河横贯天空,这里竟然是一个绝佳的观星点。这让我有点意外,我在想,今晚入住的2公里外小镇的灯光呢?

答案很快揭晓。当我找到当晚的住宿时,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小非常小的镇子。一个加油站,一个旅馆,几家杂货铺,似乎就是它主街的全部。我只看到旅馆的招牌,但看不到临街的入口。唯一喧闹的是一个吵吵闹闹的酒吧,邻着墙有一个铁艺门,我看到两位身材粗壮的毛利女子在说话。我停好车然后问她们旅馆入口在哪,她们说你从酒吧进来吧。

酒吧大堂有一个桌球台,一群身材粗壮的人正在喝酒,看球赛。刚才和我打招呼的女子到了吧台前,原来和Whakatane一样,这里的酒吧就是旅馆入口。不过和那里比起来,这里少了一份优雅,多了一份粗犷。她没有找到我在BOOKING的预订,但还是为了办了入住,最后一间客房,不过价格还是一样的,没有加价。

正准备刷卡收钱时,她突然认真看着我说,你是哪里来的呢?这句话说完,周围喝酒的几个壮汉也都看了过来,一瞬间仿佛凝固了。我努力镇定的看着她说,我是奥克兰过来的,在这里生活了10年了。她拿着我登记入住的新西兰驾照看了一眼,在空中挥了一下,笑着说:“新闻提到中国出了个病毒,好像蛮严重了?”,我笑着说:“中国很大,疫区的人都出不来了,能出来的其实受感染的应该不多了。”。她认真的说:“我不知道有多大,但我们这里挺偏远的,应该没事。”

她接着带我去看旅馆的基本设施,身后酒吧又恢复了喧嚣。因为担心治安问题,我问她哪里停车更好。在她的指导下,我从侧门将车开到了后院。她也许看出我的担忧,告诉我不用担心,即便停在路边也不会有事,这里很安全。

在公共厨房烧开水时遇到另一位旅客,他是位货车司机。他不停的打喷嚏,并痛苦的揉着眼睛,我并不害怕,因为我知道这多半是花粉症。因为我偶尔也会有,所以包里有带药片。问他是否需要,他很是感谢但说他已经有了。我说如果很严重可以戴口罩,会好很多;他说白天路过Gisborne药店没有货了。想到明天还要带客人去买口罩,我一时无语。

躺在床上我上网查了一下这个码头的历史,1929年它就已经建成了。我想这个地区的人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否则不会在这里建设了长达一里多(660米)的大码头。当年这里主要停泊轮船运送牛羊出去,后来路过这里的35号公路修建时,码头又承担了运送建材和设备的重任。颇为戏剧的是,它为这条公路的建设付出甚多,最后却因为公路的通车,这个码头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生活和这个小镇,以及这座新西兰最长的码头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第二天早上醒来,我又去了一下码头,拍下了它白天的样子。虽然我没有赶到看日出,但站在海滩看它向大海深处的延伸感已经给了我极大的视觉享受。在阳光下我看清这个海湾两边都是白色的峭壁,附近还有步道可以从上往下看它,我能想象那一定是非常壮观的。

在回吉斯本接客人的路上,行走在35号公路上,我感慨万千。一个小镇的居民,即便有再多的雄心壮志,也是无法胜过外界客观条件的局限。我们很多时候容易产生错觉,误把时代的馈赠当成自己的智慧选择和勤奋,却不知道当历史洪流驶过时,那种努力是多么渺小。

谁都有过年轻骄傲的日子,

虽然大多数人的生活最终会归为平静,

就像这条一里多长的海滨栈道。

可我们还是要拼搏啊,

不管是否顺潮流而行,

就像这座寂寞的栈道码头,

即便弃用多年,它还是屹立在那里,

那是一个时代里

一群人的曾经的倔强。

Author

bytony005@gmail.com

Related Posts

新冠疫情 复课 小学生

新西兰复课后第一周,学校情况怎么样呢?

2021年11月25日 有近400人对打疫苗和送孩子复课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投票,谢谢大家的参与。截止我写这篇文的时候,其中,138位家长(39%)明确会送孩子返回学校,希望等打了疫苗或下个学期再回学校的各有29和90票(合计34%),明确不打算送回学校的有45票(13%),还有15票选择回国(4%),另外有33票没有想好(9%)。 虽然我这里的投票样本很小,但真实性很强。比如送孩子回国的,我现在明确知道已经回中国或计划回中国的有6位。有一说一,说回国就能举家回国,那也是一种能力和气魄。 不过暂时情况可能也还没有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差。因为有一种说法在华人圈特别流行:“新西兰现在每天新增稳定在150-200,这主要是因为去检测的人很少,要不这个数字都要爆炸了。”。但事情的真相并不是这样,因为检测的数据卫生部也是每天都有更新的。 现在每天检测都在3万例以上,数量并不低。检测阳性率不到1%,这还包括了边境隔离区的数据,所以扩散的速度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快。当然,奥克兰以外越来越多的城市也逐渐出现了阳性,该来的总还会来。 说归说,但实际考虑孩子上不上学的时候,每个人做决定都不容易。已经拿到PR的,国内又是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家里还有房,新西兰没房贷(或没有房贷压力)的,这个时候选择回去也很正常。对于很多人移民新西兰,办个PR不就是为了多一个选择吗,能用的时候就用上也挺好。 不过绝大多数的人恐怕都和我一样不是那么自由了,选择这里就是呆在这里,并不能随便跑来跑去了。那么,生活还是继续。接下来我想说说,周三老大中学复课,老二和老三小学复课的这一周,孩子们的情况怎么样呢? Sunny的学校将孩子们分成了两个组,一组是周一和周二,另外一组是周四和周五。周三这一天是两个组隔周轮流上,Sunny是第一组,上周是第一周,所以她上周复课其实就只去了周三一天,这个星期就去了三天。 上周三我早上开车送她去的学校,停到Sunrise Rd后陪她走了一小段,就像她刚上中学的第一天一样。未成年以前的每个重要的日子,我都尽量和她在一起,成长就是陪伴,这是这疫情两年来我最大的收获。下车后,我如往常一样伸出手,她还是会高兴的牵着我,不过我也有心理准备,也许哪天她就害羞不牵了 她出门比平时早,因为她反复说今天要早点去。我问为什么?她说挺兴奋,而且老师可能也需要帮忙;结果又说,老师可能昨天就来学校准备了。走了几分钟就到了斑马线,有位女老师在那里维持交通秩序。过了马路,Sunny说:“这里就可以了。”。我和她说了再见,看着她一步一步走向学校。 再次过马路时,那位女老师笑着和我说:“不知道今天会有多少学生来?”。我说初中应该不会少吧,我自己做了一个调查,可能比例有点低,不过我的调查只是华人社区的,而且不限于本校。她笑着说:“等新冠疫情结束了,也许就都回来了。”,我说:“都会回来的,即便疫情也许永远不会结束了。”。她哈哈大笑起来。 那天回家后,她特别特别开心。我问她同学都回来了吗?她笑着说几乎都回来了,20几个同学都在。不过老师将男女生分了两个组,两个教室打通,老师在每一边上一会课然后再在另一边重复。她觉得很好玩,唯一的困惑时,为什么是男女生分组,而不是混合分组? 我想了想,也想不出原因。也许因为怎么分组都不容易,最后简单按男女分组就成为一个便利的选择了。但这又让从小接受男女平权思想教育的女孩子觉得奇怪了,哈哈,这个世界真的很难。 Sunny觉得上一天课太不尽兴了。不过这周上了三天,她就开心很多了。昨天她还告诉我,自己用我教她的策略在学校打球,果然成功的突破了男孩子的防守。她告诉的说,真的很有效哦,我试过了3次,都很有效。如我预期的一样,真正的上学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确实心理上会带来很多的不同。比起每天在家上网课,Sunny的快乐是溢于言表的。 不过两个小的上的是小学,上学的情况就差别很大了。快乐是同样的,区别主要是人数,Grace和Roy班上都有超过半数的同学没有回来。Roy说,好像华人同学都不来上学了。不过这种情况这周有所改变,在挣扎后,华人家长也有陆陆续续送孩子回来的。 送两个小的时候,我看到学校围栏边有一块在施工,从效果图看,那是新教学楼。这个小学过去十年人数一直在不断增长,校舍也已经增加过一次。这次直接盖一个两层的新楼,应该也是学校预测未来人数会持续增加。 其实满大街都已经开始忙忙碌碌了,不管前面是什么,生活还是继续按着它的节奏前进,变化不大。就像今早的新闻,国家党党魁Judith Collins再次遇到挑战。 这个党目前的状况还是像在泥潭里一样无法自拔。民众希望反对党能够发挥自己监督和制约政府的作用,她们却还在那里玩那些政治游戏。我其实觉得,工党昨天用24小时完成强制接种疫苗的立法程序是比疫情更可怕的事情。一个可以利用国会多数优势绕过正常审查的工党,一个将媒体摆弄得服服帖帖的总理,这样的组合绝对不是新西兰的福祉;这才是国家党应该关注的重心。

Read out all

新西兰疫情屡创新高,我为啥还是送孩子去上学?

2021年11月15日 这周奥克兰开始复学了,很多家长都在考虑送不送孩子回去上学的问题。我是打算送孩子回去的,原因后面说,这里先简单回顾一下新西兰现在的疫情情况。 奥克兰在经历了最长的一波封城后,近期已经在逐步开放中。当然,没有惊喜没有意外,去年的奇迹没有出现,现在每日确诊已经在飞速攀升。全国日新增(目前主要在奥克兰)已经突破200人的关口,相信这肯定不会是峰值。 不少人说这封城是封了个寂寞,这个观点我还是不同意的。我一直认为,这个病毒在新西兰是不可能永远拒之于社区以外的,原因以前也说过:西方国家不具备强大的行政手段和能力做大规模高频检测,或对民众实行长期隔离。我说这话是中性的,不带褒贬。 那么新西兰算不算西方国家呢,当然算,所以新西兰不可能永远将病毒据于MIQ隔离区以外。虽然我不喜欢现在工党政府,但我觉得不应该勉强政府做她做不到的事。政府能做的其实只是拖延新冠病毒在新西兰爆发的时间节点,并为即将到来的疫情峰值做更多准备。这两个工作到底工党政府做得怎样,大家心里各有答案,我今天不在这里讨论了。 奥克兰已经在本周三(11月10日)部分开放了零售业。开放那天我去Bunnings买点东西,结果停车场位置都没有一个,都是憋坏了的人。政府选择逐步开放的重要底气其实是:这几个月终于将曾经远落后于世界的接种率给提上去了。在这点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走出了几乎一样的路径。 新西兰本国公布的首针接种数据已经达到90%,但这个只计算了部分人口。如果按全口径人口计算,目前是76%。这个数据目前看比澳大利亚和英国略低,但已经高于美国和以色列的数据。 政府在日新增确诊屡创新高的情况下最终还是选择本周复课了。新西兰没有统计进应该接种人口(Eligible population)的人群就包括了12岁以下的孩子。所以复课的通知让部分华人家长颇为为难,我看到几个家长群都有不少讨论,当然也是观点不一。我拣选一些很有代表性的观点放在这里,作为样本留存。 有家长是彻底反疫苗的,认为疫苗不安全;有家长是反辉瑞等疫苗,更偏向于传统的灭活疫苗。但同样是反疫苗,在送不送孩子去上学的问题上也有差异,有的认为自然免疫就好,当然送去;有的认为打不打都不安全,所以不送。 不少家长不反对成人打疫苗,但反对孩子接种疫苗。然后,在送不送孩子去的问题上同样最后又有了两个不同选择。 有的家长成人和孩子都愿意接种,但孩子不够新西兰目前的接种年龄,想打却打不了疫苗的。那么,在不接种的情况下,送还是不送孩子去学校,又是两种不同和情况。 也有一些家长,成人和孩子都接种了疫苗。这类,绝大多数坚定的打算送去学校。 当然,还有极个别家长说自己是反强制接种疫苗,但实际上在群里多次发表的是反疫苗的言论和观点。我其实也支持反强制接种疫苗,因为这个是个人选择,但我反对将反疫苗和反强制接种疫苗这两个概念偷梁换柱的混淆在一起说。 我家情况怎样呢? 老大是year 7,未满12岁;老二老三还在小学,所以三个孩子都没有接种疫苗。我和老婆早已经接种了两针疫苗,等儿童的疫苗获批后,我也会带她们去完成接种。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们这周还是打算送孩子们去上学。为什么呢? 我们有三个孩子,老大的年纪是初中了,她已经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她无比的渴望回到学校。和她玩的比较好的孩子里有两个今年回中国了,其实她回学校也没有那么热闹。我有时候和她聊:“你希望回到学校的原因是什么?”。她说自己也说不清,但就是很想念学校的学习环境,实在不是那么喜欢天天上ZOOM网课了。 这一年半来,她们失去了很多,特别是期待已久的Camp,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初中生活犹如打了折一般。虽然这次开学也不会恢复到以前的课程密度,每周就上2-3天而已,而且4周就到圣诞节了,我觉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这个小概率的身体健康比较,前者更重要。毕竟,学校并不仅是学知识的地方,也是小孩子们成长中社交的平台。如果她去上学,那弟弟妹妹不去的意义其实也就不是那么大了。 老大和老三都是刚进小学就拿到过Principal award(延伸阅读:校长奖),老二体育,阅读,写作各项都很棒,但因为各种原因,她反而没有拿到过这个奖。以她的性格,她肯定心里在憋劲,我能看出来她过去一年都在很努力各方面都做得更好一些。在封城前我收到老师的邮件,邀请家长观礼学校的颁奖,老师提醒我们不要告诉老二。按惯例,很可能她终于也拿到这个相当有份量的小学奖项,可这一切都因为封城推迟了3个月,考虑到社交距离,大概率也不会像过去一样颁奖了。当然,这些都是一些生活的小遗憾。 老三是唯一说上不上学无所谓的。他刚上小学一年多,两个姐姐,爸爸妈妈,还有狗,家里的院子和周围的海滩,森林,我们每周还去打2-3次网球,这些对于他来说已经是个很大的世界。当然,他每天很喜欢和老师同学上网课,下课了有时候还会和老师,还有不多的几个同学在那聊一会,他不觉得生活有太多的不同。 送孩子去上学其实对每个家长来说做决定都不容易,特别是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更加看得重一些,这都是人之常情,做任何决定我觉得都能理解。当然了,三个孩子上学,理论上感染的机会就高了,但我个人认为新冠是躲不过的。 我去买个菜,扫码软件过两天就提醒我可能接触了阳性人员;我去买点建材,又提醒我可能接触了阳性人员。政府补贴发的多,我这还暂时没开优步。要是开起优步来,不到两天估计会提示我接触了阳性人员,那可就是我身边的乘客了。 虽然奥克兰每天确诊上百例,我看朋友圈绝大多数人其实都已经看淡了。我们优步群不少司机已经在干活了,周末行情好的时候几个小时还有营收上$300的,乘客和司机都已经在活跃起来了。 两害相权取其轻,长期的隔离对社会的破坏远大于对病毒的畏惧,奥克兰人大部分已经明白也接受了这点。从心理上说,奥克兰人其实已经比新西兰其他地区的人提前一步适应了后疫情时代。奥克兰人心境的变化过程,其实就是几个月前悉尼和墨尔本人的心路历程。之前不少读者留言问我,新西兰啥时候恢复留学生入境。我说看澳洲吧,一般澳洲干了啥,新西兰过几个月也会跟随的。澳洲已经都开始开放接种疫苗留学生入境了。 现在新西兰入境隔离也在缩短,社区病例基本都是居家隔离了,随着生活的全面开放,说白了,可能接下来大人感染小朋友的机会多过小朋友在学校感染的机会。除了完全不用上班或完全家庭办公的家长,恐怕其他各行各行业的人都没法继续把孩子一直留在家里吧? 回头我会写一下孩子们上学的感受。如果是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恐怕是不会做这个决定的,但时间翻到了今天,看看外面的这个世界,虽然仍有一些不确定,但心中却不再有那种强烈的不安。虽然我们一直在摸索前进,但这个时代,这种感觉尤甚。继续欢迎有兴趣聊聊子女教育的读者,加我微信nztony888,备注 子女教育。

Read out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