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批中国游客(2) 取消行程的北京人
如果说春节前南岛游的几位客人还只是触摸到疫情初起,那么随后的几天,事情似乎在迅速的恶化。但有意思的是,朋友圈的情绪反而开始冷静下来。如果你在猜测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么你会有一个很大的区间想象。但如果直接政府已经宣布武汉封城了,大家想大抵最坏也就如此了。套用股市的说法,这就算触底要反弹了,否极泰来嘛。
当然了,既然是反弹,那就说明还在底部。对于直接涉及的人群来说,需要直接面对很多事情。新西兰本地导游群里,已经有人在讨论出行违约的事情该怎么处理了。我心里也不太踏实,虽然春节后的那位客人是来自北京,但会不会也出现改变出行的可能呢?
客人预订的是北岛经典一日游,客人已经支付了包车费和两个景点(霍比特人村+萤火虫洞)的门票。包车费我自己可以弹性处理,离出行已经太近,客人按合同是不能获得全额退款,但客户如果要退,我打算就退了算了。门票情况有点不同,这是要根据景点退订规则来的,目前还可以退订全额退款,但如果再过2天决定,那就可能无法退全款了。
来新西兰这么多年,无论是做导游还是开优步(优步故事系列),我都很爱和遇到的陌生人聊天。因为这类聊天最大的魅力是:你会发现每个人的想法是如此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会让你对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重新思考。在一场大灾大难面前,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我有位表哥在封城前就选择了留在武汉,因为他认为回到省内老家县城未必能得到武汉的医疗支援。
疫情面前的出行选择,两类游客特别有代表性。有国内客人赶紧出国度假避难的,因为新西兰给的是3-5年多次往返签证,所以跑到这个世界的角落来玩几个月避免被感染;有的人却觉得这种时候应该闭门不出,因为很可能感染就发生在出行的飞机或火车上,因为你怎么知道谁是病患?我的那位北京客人就是后者。
在他有些不好意思的提出希望解除合同时,我一口答应了。我没有收取一分钱违约金,并帮他免费处理了代订门票的退款事宜。这不是我道德高尚,仅仅因为这是一日游的团,没有涉及我自己的机票,住宿和租赁车辆费用,所以除了机会损失(即不接这个单就会接其他订单),我并没有发生事实的其他经济损失。
但我也能理解那些已经产生了部分费用,所以需要收取客户违约金的同行。如果我是同样的处境,我也会收取部分违约金去cover我的损失。那种道德绑架的赞扬,我是特别反感的。没有谁必须为另一个人承担责任,谁家又没有自己的难处呢?这位客人我答应得特别爽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特别通情达理,并没有主动去要全额返还。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我这个人的性格就是这样。
事实上我觉得这位客人这样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在病毒详情,疫情进展,传播途径等诸多信息都不明朗的情况下,还有哪里能安全过北京?在这样的特殊时候取消旅游计划,既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也是对旅游目的地的人负责任。
很多人会批评中国的行政体制效率低,其实这点我不赞同。以我有限的观察来看,中国的行政体系特点其实是惯性强,所以调整方向不容易。一旦从中央明确了新的方向,其实中国的行政体系效率非常高。这点相信目前海外华人的体会非常深刻,美英加澳新等各国的华侨们最近对所在国政府极其不满的人不在少数,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说疫情初期很多人对地方政府没有信任感,绝大多数华人对中央政府却是始终充满信心的。我这样说可能有的人不一定能接受,但我只是在阐述一个我观察到的现象。一个事情到了中央出手,它一定会有转机,这是当代中国人的一种信念。这和中国国情有关,看看目前的世界,确实没有哪个政府有这样的社会动员动力和资源调配能力。
在武汉封城几天后,文旅部就统一要求国内旅游团队业务和机加酒服务于1月24日起停止,27日之后包括出境团队在内的所有团队游业务和机加酒服务全部暂停。这个措施,意义非常重要。它虽然对旅游业形成了重创,但最大限度避免了病毒的传播,尤其是对海外的传播。
这种示范作用是强烈的,即便自由行当时并没有停止,但很多客人也都改变了想法。我的这位北京的客人就是其一。昨天他还和我说,看了你的《最后一批中国游客 第一集》,我感觉自己就要出场了。我说是的,按时间顺序你是第二位。那个时候,我几乎确定那个南岛团就是我在这场疫情里接待的最后一批中国游客了。
但我错了。在第二组客人取消行程后,第三组客人就那么突兀的出现了。
Author
Related Posts
新西兰复课后第一周,学校情况怎么样呢?
2021年11月25日 有近400人对打疫苗和送孩子复课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投票,谢谢大家的参与。截止我写这篇文的时候,其中,138位家长(39%)明确会送孩子返回学校,希望等打了疫苗或下个学期再回学校的各有29和90票(合计34%),明确不打算送回学校的有45票(13%),还有15票选择回国(4%),另外有33票没有想好(9%)。 虽然我这里的投票样本很小,但真实性很强。比如送孩子回国的,我现在明确知道已经回中国或计划回中国的有6位。有一说一,说回国就能举家回国,那也是一种能力和气魄。 不过暂时情况可能也还没有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差。因为有一种说法在华人圈特别流行:“新西兰现在每天新增稳定在150-200,这主要是因为去检测的人很少,要不这个数字都要爆炸了。”。但事情的真相并不是这样,因为检测的数据卫生部也是每天都有更新的。 现在每天检测都在3万例以上,数量并不低。检测阳性率不到1%,这还包括了边境隔离区的数据,所以扩散的速度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快。当然,奥克兰以外越来越多的城市也逐渐出现了阳性,该来的总还会来。 说归说,但实际考虑孩子上不上学的时候,每个人做决定都不容易。已经拿到PR的,国内又是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家里还有房,新西兰没房贷(或没有房贷压力)的,这个时候选择回去也很正常。对于很多人移民新西兰,办个PR不就是为了多一个选择吗,能用的时候就用上也挺好。 不过绝大多数的人恐怕都和我一样不是那么自由了,选择这里就是呆在这里,并不能随便跑来跑去了。那么,生活还是继续。接下来我想说说,周三老大中学复课,老二和老三小学复课的这一周,孩子们的情况怎么样呢? Sunny的学校将孩子们分成了两个组,一组是周一和周二,另外一组是周四和周五。周三这一天是两个组隔周轮流上,Sunny是第一组,上周是第一周,所以她上周复课其实就只去了周三一天,这个星期就去了三天。 上周三我早上开车送她去的学校,停到Sunrise Rd后陪她走了一小段,就像她刚上中学的第一天一样。未成年以前的每个重要的日子,我都尽量和她在一起,成长就是陪伴,这是这疫情两年来我最大的收获。下车后,我如往常一样伸出手,她还是会高兴的牵着我,不过我也有心理准备,也许哪天她就害羞不牵了 她出门比平时早,因为她反复说今天要早点去。我问为什么?她说挺兴奋,而且老师可能也需要帮忙;结果又说,老师可能昨天就来学校准备了。走了几分钟就到了斑马线,有位女老师在那里维持交通秩序。过了马路,Sunny说:“这里就可以了。”。我和她说了再见,看着她一步一步走向学校。 再次过马路时,那位女老师笑着和我说:“不知道今天会有多少学生来?”。我说初中应该不会少吧,我自己做了一个调查,可能比例有点低,不过我的调查只是华人社区的,而且不限于本校。她笑着说:“等新冠疫情结束了,也许就都回来了。”,我说:“都会回来的,即便疫情也许永远不会结束了。”。她哈哈大笑起来。 那天回家后,她特别特别开心。我问她同学都回来了吗?她笑着说几乎都回来了,20几个同学都在。不过老师将男女生分了两个组,两个教室打通,老师在每一边上一会课然后再在另一边重复。她觉得很好玩,唯一的困惑时,为什么是男女生分组,而不是混合分组? 我想了想,也想不出原因。也许因为怎么分组都不容易,最后简单按男女分组就成为一个便利的选择了。但这又让从小接受男女平权思想教育的女孩子觉得奇怪了,哈哈,这个世界真的很难。 Sunny觉得上一天课太不尽兴了。不过这周上了三天,她就开心很多了。昨天她还告诉我,自己用我教她的策略在学校打球,果然成功的突破了男孩子的防守。她告诉的说,真的很有效哦,我试过了3次,都很有效。如我预期的一样,真正的上学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确实心理上会带来很多的不同。比起每天在家上网课,Sunny的快乐是溢于言表的。 不过两个小的上的是小学,上学的情况就差别很大了。快乐是同样的,区别主要是人数,Grace和Roy班上都有超过半数的同学没有回来。Roy说,好像华人同学都不来上学了。不过这种情况这周有所改变,在挣扎后,华人家长也有陆陆续续送孩子回来的。 送两个小的时候,我看到学校围栏边有一块在施工,从效果图看,那是新教学楼。这个小学过去十年人数一直在不断增长,校舍也已经增加过一次。这次直接盖一个两层的新楼,应该也是学校预测未来人数会持续增加。 其实满大街都已经开始忙忙碌碌了,不管前面是什么,生活还是继续按着它的节奏前进,变化不大。就像今早的新闻,国家党党魁Judith Collins再次遇到挑战。 这个党目前的状况还是像在泥潭里一样无法自拔。民众希望反对党能够发挥自己监督和制约政府的作用,她们却还在那里玩那些政治游戏。我其实觉得,工党昨天用24小时完成强制接种疫苗的立法程序是比疫情更可怕的事情。一个可以利用国会多数优势绕过正常审查的工党,一个将媒体摆弄得服服帖帖的总理,这样的组合绝对不是新西兰的福祉;这才是国家党应该关注的重心。
Read out all新西兰疫情屡创新高,我为啥还是送孩子去上学?
2021年11月15日 这周奥克兰开始复学了,很多家长都在考虑送不送孩子回去上学的问题。我是打算送孩子回去的,原因后面说,这里先简单回顾一下新西兰现在的疫情情况。 奥克兰在经历了最长的一波封城后,近期已经在逐步开放中。当然,没有惊喜没有意外,去年的奇迹没有出现,现在每日确诊已经在飞速攀升。全国日新增(目前主要在奥克兰)已经突破200人的关口,相信这肯定不会是峰值。 不少人说这封城是封了个寂寞,这个观点我还是不同意的。我一直认为,这个病毒在新西兰是不可能永远拒之于社区以外的,原因以前也说过:西方国家不具备强大的行政手段和能力做大规模高频检测,或对民众实行长期隔离。我说这话是中性的,不带褒贬。 那么新西兰算不算西方国家呢,当然算,所以新西兰不可能永远将病毒据于MIQ隔离区以外。虽然我不喜欢现在工党政府,但我觉得不应该勉强政府做她做不到的事。政府能做的其实只是拖延新冠病毒在新西兰爆发的时间节点,并为即将到来的疫情峰值做更多准备。这两个工作到底工党政府做得怎样,大家心里各有答案,我今天不在这里讨论了。 奥克兰已经在本周三(11月10日)部分开放了零售业。开放那天我去Bunnings买点东西,结果停车场位置都没有一个,都是憋坏了的人。政府选择逐步开放的重要底气其实是:这几个月终于将曾经远落后于世界的接种率给提上去了。在这点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走出了几乎一样的路径。 新西兰本国公布的首针接种数据已经达到90%,但这个只计算了部分人口。如果按全口径人口计算,目前是76%。这个数据目前看比澳大利亚和英国略低,但已经高于美国和以色列的数据。 政府在日新增确诊屡创新高的情况下最终还是选择本周复课了。新西兰没有统计进应该接种人口(Eligible population)的人群就包括了12岁以下的孩子。所以复课的通知让部分华人家长颇为为难,我看到几个家长群都有不少讨论,当然也是观点不一。我拣选一些很有代表性的观点放在这里,作为样本留存。 有家长是彻底反疫苗的,认为疫苗不安全;有家长是反辉瑞等疫苗,更偏向于传统的灭活疫苗。但同样是反疫苗,在送不送孩子去上学的问题上也有差异,有的认为自然免疫就好,当然送去;有的认为打不打都不安全,所以不送。 不少家长不反对成人打疫苗,但反对孩子接种疫苗。然后,在送不送孩子去的问题上同样最后又有了两个不同选择。 有的家长成人和孩子都愿意接种,但孩子不够新西兰目前的接种年龄,想打却打不了疫苗的。那么,在不接种的情况下,送还是不送孩子去学校,又是两种不同和情况。 也有一些家长,成人和孩子都接种了疫苗。这类,绝大多数坚定的打算送去学校。 当然,还有极个别家长说自己是反强制接种疫苗,但实际上在群里多次发表的是反疫苗的言论和观点。我其实也支持反强制接种疫苗,因为这个是个人选择,但我反对将反疫苗和反强制接种疫苗这两个概念偷梁换柱的混淆在一起说。 我家情况怎样呢? 老大是year 7,未满12岁;老二老三还在小学,所以三个孩子都没有接种疫苗。我和老婆早已经接种了两针疫苗,等儿童的疫苗获批后,我也会带她们去完成接种。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们这周还是打算送孩子们去上学。为什么呢? 我们有三个孩子,老大的年纪是初中了,她已经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她无比的渴望回到学校。和她玩的比较好的孩子里有两个今年回中国了,其实她回学校也没有那么热闹。我有时候和她聊:“你希望回到学校的原因是什么?”。她说自己也说不清,但就是很想念学校的学习环境,实在不是那么喜欢天天上ZOOM网课了。 这一年半来,她们失去了很多,特别是期待已久的Camp,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初中生活犹如打了折一般。虽然这次开学也不会恢复到以前的课程密度,每周就上2-3天而已,而且4周就到圣诞节了,我觉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这个小概率的身体健康比较,前者更重要。毕竟,学校并不仅是学知识的地方,也是小孩子们成长中社交的平台。如果她去上学,那弟弟妹妹不去的意义其实也就不是那么大了。 老大和老三都是刚进小学就拿到过Principal award(延伸阅读:校长奖),老二体育,阅读,写作各项都很棒,但因为各种原因,她反而没有拿到过这个奖。以她的性格,她肯定心里在憋劲,我能看出来她过去一年都在很努力各方面都做得更好一些。在封城前我收到老师的邮件,邀请家长观礼学校的颁奖,老师提醒我们不要告诉老二。按惯例,很可能她终于也拿到这个相当有份量的小学奖项,可这一切都因为封城推迟了3个月,考虑到社交距离,大概率也不会像过去一样颁奖了。当然,这些都是一些生活的小遗憾。 老三是唯一说上不上学无所谓的。他刚上小学一年多,两个姐姐,爸爸妈妈,还有狗,家里的院子和周围的海滩,森林,我们每周还去打2-3次网球,这些对于他来说已经是个很大的世界。当然,他每天很喜欢和老师同学上网课,下课了有时候还会和老师,还有不多的几个同学在那聊一会,他不觉得生活有太多的不同。 送孩子去上学其实对每个家长来说做决定都不容易,特别是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更加看得重一些,这都是人之常情,做任何决定我觉得都能理解。当然了,三个孩子上学,理论上感染的机会就高了,但我个人认为新冠是躲不过的。 我去买个菜,扫码软件过两天就提醒我可能接触了阳性人员;我去买点建材,又提醒我可能接触了阳性人员。政府补贴发的多,我这还暂时没开优步。要是开起优步来,不到两天估计会提示我接触了阳性人员,那可就是我身边的乘客了。 虽然奥克兰每天确诊上百例,我看朋友圈绝大多数人其实都已经看淡了。我们优步群不少司机已经在干活了,周末行情好的时候几个小时还有营收上$300的,乘客和司机都已经在活跃起来了。 两害相权取其轻,长期的隔离对社会的破坏远大于对病毒的畏惧,奥克兰人大部分已经明白也接受了这点。从心理上说,奥克兰人其实已经比新西兰其他地区的人提前一步适应了后疫情时代。奥克兰人心境的变化过程,其实就是几个月前悉尼和墨尔本人的心路历程。之前不少读者留言问我,新西兰啥时候恢复留学生入境。我说看澳洲吧,一般澳洲干了啥,新西兰过几个月也会跟随的。澳洲已经都开始开放接种疫苗留学生入境了。 现在新西兰入境隔离也在缩短,社区病例基本都是居家隔离了,随着生活的全面开放,说白了,可能接下来大人感染小朋友的机会多过小朋友在学校感染的机会。除了完全不用上班或完全家庭办公的家长,恐怕其他各行各行业的人都没法继续把孩子一直留在家里吧? 回头我会写一下孩子们上学的感受。如果是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恐怕是不会做这个决定的,但时间翻到了今天,看看外面的这个世界,虽然仍有一些不确定,但心中却不再有那种强烈的不安。虽然我们一直在摸索前进,但这个时代,这种感觉尤甚。继续欢迎有兴趣聊聊子女教育的读者,加我微信nztony888,备注 子女教育。
Read out all没有合影的毕业照
2022年2月3日 不知道有多少新西兰朋友送孩子回学校了。 今天早上,老二和老三的小学开学了。她(他)们盼开学很久很久了,在家里还是不如学校,那里有更多同龄的孩子一起玩。姐姐昨天已经上学,因为她在的中学早一天已经开学了。 为了开学做准备,我们上周已经带着三个孩子去Rosedale太平旁边的诊所打了儿童疫苗。本来以为其他几个地方也可以的,结果Sunnynook和Mairangi Bay的诊所都打不了。 打针时有个小插曲挺有意思。那天来诊所的主要都是带孩子打疫苗的,我们家–三个和前面的小孩子都还挺淡定,自己走进去自己走出来,全程很顺利。后面一个8-9岁的男孩子比较怕,结果是父母一起上按住打的,小家伙一直咆哮,是真的咆哮。结果后面的小朋友进去的时候脸色都变了,都害怕起来,还有一个小姑娘本来自己进去了,又叫妈妈出来陪她进去。 人是社会动物,很多时候是会受周围人的情绪和行为影响。当小朋友排队打疫苗时,大家都觉得打针并不可怕,病毒也不可怕;但这种平衡和氛围被打乱的时候,就会形成新的情绪和气氛。我没有笑那个小朋友的意思,只是觉得这个插曲挺好的诠释了这两年我们面对疫情的一些社会反应。 三个人打完都没有啥反应,老三当晚有过很轻微的发烧,但没有什么处理就好了。 新学年她已经是Year 8了,两年的初中已经过了一半。吃晚饭的时候一家人一起聊天,特别是她第一天的新鲜事。她挺平静,说一切照旧,当天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一起用纸板做了一个桥。上个学期在的同学,大部分也都回来上学了。 突然Sunny问我:“爸爸你说,今年还会有Lockdown吗?” 我看着她定定的说:“我个人觉得不应该再有封城了,因为越来越多国家连普通防疫措施都在取消了,我们不能一直生活在孤岛上。”。 Sunny笑着她说明天学校要照相。 这有点让人意外,一般学校照相都是下半年才做的事情啊?作为孩子们这一年的纪念,有个人照和班级集体照,这才开学啊,马上就照相? 她说也觉得奇怪,好像学校的意思是早点拍,免得年底拍又有变故,到时候有些人没来得及拍就不来学校了。说这些的时候她是笑着说的,因为她觉得如果不太可能封城了,那还会有啥特别的事情连照片都不可以拍呢? 接下来她又有一些沮丧的说,这次学校不安排集体照,原因可能因为是要保持社交距离。这让我有点奇怪,我问她在学校可能做到保持社交距离吗?她说那是不可能的啊。Sunny说自己很难理解,而且真的很希望有自己的班级集体照,因为从小学开始,每年都有,去年封城都最后有一张,今年却不能拥有。 我建议她和老师聊聊自己的想法,她说不太想这样做。我开玩笑说那我要举个牌子到学校去示威,她说如果你是开玩笑那就无所谓,如果是认真的,那还是不要了。听我们聊天的老三Roy觉得挺好玩,说他想帮姐姐去举牌子。 Sunny特别希望生活能恢复到以前的节奏,我能理解这张可能没有的合影的毕业照(因为今年是中学最后一年)会是一些遗憾。我猜学校不想承担这个责任,孩子们一起学校玩耍,如果感染了病毒,没有人会被指责;但学校组织拍集体照如果造成感染病毒,可能会有家长来指责。社会割裂从来都有,只是因为疫情,有些割裂可以如此坦然公开而已。 我安慰Sunny,生活永远不会恢复到过去,即便没有新冠病毒这个事情,生活也是不会恢复到过去的,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前进,时间从不后退。但我们可以尽量弥补一些遗憾,所以这个学期的Camp爸爸妈妈为她还是报了名。她很开心,毕竟去年的Camp就因为疫情取消了。 这种照相的小事肯定不是政府对学校的要求,但一个天天把疫情挂嘴边谈的政府,肯定会对社会氛围影响甚多。好像总理阿顿今天会公布新西兰接下来开放边境的时间节点,她的支持率已经连续破新低,越来越多新西兰人没有耐心听她说教,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 希望2022年, 一切都开始正常化起来, 不让我们在很多普通的小事上留下太多遗憾。
Read out all最后一批中国游客(11)滞留的小留学生
送完这组客人,我作为导游的工作就暂时中止了。感谢客人一家给了我这份信任,在2月国内疫情扑朔迷离的时候,选择让我陪伴她们度过了这段特殊的日子。考虑到中国那个时候疫情还非常严重,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我决定后面只开优步不接游客了。再说了,也没游客了,因为机票原因春节滞留下来的游客也基本走的七七八八了。 我开了大概一周多的优步。隔行如隔山,我开优步每天的营业额大概只能在$180-$300之间,但我在的“优步鸡血群”的高手们常能晒出$400+的日结单,大家开车的时间还差不多,有时我都感慨是不是在一个城市开车。 群里的高手们有时会分享一些真真假假的经验,我的感觉这活和钓鱼有点类似,很多道理都是通的。这个话题今天就不在这里展开了。但实际情况就像人生一样,道理都懂,但你不一定过得好一生,我还是没在优步上赚到啥大钱。当然,也可能我开优步时很多时候更关注和客人聊天收集故事了,没把精力集中在赚钱上。 优步接单时是有客人名字的,你可以选择接单,也可以选择拒单。真正的高手从名字和上车地点都能判断出来是不是机场单,你说牛不牛?呵呵。开玩笑了啊,也不是十拿九稳,我也是群里听说的,我自己没这个本事。 接到A的订单时,我并不知道她是华人。我也不怎么选单,基本都是随机模式。开到那条街时,我依稀记得我曾在那里接过一个华人接送机的订单。停好车后,我看到是一个华人妈妈带着个十岁上下的女孩,身边有几个大行李箱,这让我略有一些心慌。因为这是那几天里我开优步接到的第一次华人客户,而且她们一看就是国内来的游客。 长住这里的华人一般比较“土”,这是一种感觉啊,并不是说真的很土。我自己就是这样,好像来这里之后对物质的东西不知不觉就不留意了。一个是这里难捞钱,另一个这里没处花。我说这话不代表全部啊,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移民新西兰后还雄心万丈的大部分都拿了永居回国,或去美国,澳洲了。 送她们出来的房东是位华人,看她们告别的那个感觉,我想她们应该是朋友,而这位同胞应该是带孩子来微留学的。但我只猜对了一半。上车后一看行程20多分钟,再看导航的方向,我还以为是去机场。可目的地却是Manuka中心那里,应该是一家酒店,挺奇怪的,这更像是搬家。 这位妈妈说话给人的感觉很彬彬有礼。聊下来也确认了我的猜测,她确实是带孩子来微留学的,这也是搬家。不过那位华人不是她们朋友,而是她们短期租住的房东。本来的微留学因为疫情其实告吹了,回程航班也取消了。改签后的日期要到2周以后,她们本想继续在房东这里住,但房东已经在AIRBNB被其他人预订了,所以只能住酒店。 微留学因为签证简单(旅游签证即可),最近几年比较流行。但这次疫情也是重灾区,很多做这行的朋友都受到了影响。处理得好的采取了延期的方式,但对于入境以后无法入学的就比较尴尬了,很容易就产生经济纠纷。我在写这个系列的时候,还有一位住汉密尔顿从事微留学的读者和我交流,因为她就遇到了类似的麻烦。 在那段每天都有新消息,移民局,学校,教育局,航空公司每天都有新消息的时候,比如不同学校对于需要隔离多久再入学就有不同规定;比如微留学终包含的旅游部分可能已经和对方司导产生了部分定金等等。处理微留学这种业务的善后工作比旅游要复杂得多,这种时候仅仅靠双方互相理解就和难处理了,有些时候还得看合同,或者临时变化后的口头协商内容以及方式了。 路上我们聊到中国经济发展对新西兰旅游业的支持。客人就提到新西兰人没有她想象那么好的生活条件。她举例说,房东带她去上班的公司,那个老板说想攒钱买的名牌包包之类,她可以轻松就买下来。为避免读者误会,我需要特别说明客人并不是炫耀的语气,她只是陈述了一个自己看到的现实。 我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这些年中国的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提高了很多。但是,像她们这样每年能拿出来几十万用于子女教育的家庭,毕竟在中国还是属于最富裕的那5%-10%,拿她们这样的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新西兰普通人比,那绝对是要远远高的,并不出奇。新西兰也有很多有钱人,一部分是本地人,一部分是世界各地移民来的富豪们,但我们不一定那么容易从穿衣用车识别出他们来。如果是我带团的游客,可能这类话题我就不说了。这位客人谈话非常大气得体,属于那种可以心平气又理性的探讨这类话题的人,所以我才选择了继续。 把她们放到了酒店,我顺便提醒了一下她选的这个区白天没问题,但附近晚上还是最好别出去。考虑到她们还有一个多星期才回国,可能奥克兰周边有逛一逛的需求,所以我们互相留了个微信。 在那之后,她确实和我联系过,但都只是咨询。不过那个时候我也基本都是在家休息了,再说了,就奥克兰市区逛逛,她能打优步就不用包车了,又便宜又方便。我从来也不想赚客人这种无谓的钱。 在这场疫情里, 她们就是我见过的最后一批中国游客。 能来新西兰旅游的客人呢,其实经济条件都不差。毕竟人均没个¥15000你还真没法在这里怎么玩,机票和餐宿就基本得这么多了,类似价格基本可以来个欧洲五国游了。所以能有空,有钱,有闲跑这么远来细品一个国家的中国游客,基本都去过一些国家了。在他们眼里,新西兰就属于那种繁华看尽,返朴归真想回归的那份原生态的单纯。 有的人对这份单纯的爱是火热而短暂的, 感受一下后又投身激情四射的生活, 他们只是这里的过客; 有的人对这份单纯的爱是不舍和怀恋的, 离开后会常回来看看这里的岁月静好, 他们成为了这里的常客; 还有的人对这份单纯的爱是一见钟情的, 来了就再也不想离开, 将自己的后半生留在这里, 他们就是这里生活的十几万华人。 这个国家并不完美,目前也正在经受新冠肺炎病毒的冲击。最近新增确诊以30%的速度迅速攀升,疫情已经开始呈现吃紧的感觉,我也收到了很多曾经带过团的客人的问候,他(她)们都说:“希望新西兰,这片世界最后的净土,能够抗住疫情的冲击。”。 短短一个月,完成了一个逆转,我曾经的这些游客朋友门从被我安慰转为了安慰我。我在感动的同时也有一些感慨,那就是写作是不能懒惰的。我在尝试记录正在发生的事情,但今天的心情和一个月以前是完全不同的,想准确表述就变得更为困难。人的记忆总是短暂的,这也是这个系列开篇时我尝试做的事情。很遗憾第一篇被删掉了,我会尝试练习一下《葵花宝典》后再发出来,和后面这10篇一起成为一个合集。 接下来我会记录正在发生的事情,努力在我最有感触的时候就把他们记录下来。一方面是让亲友们放心,知道我们的真实生活状况;另一方面是有一个清晰记录,今后可以回放思考,如果人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我会如何选择;最后,我也需要通过这件事去思考,我可以去推进新西兰这个国家在哪些方面今后能做得更好。...
Read out all最后一批中国游客(10)没有客人的餐厅
罗托鲁瓦是个很特别的城市, 喜欢的人愿意在这里长住, 不喜欢的人一刻都不想呆。 为什么呢?其实主要就是气味。当车开进罗托鲁瓦的市区,你摇下车窗想呼吸新西兰特色的新鲜空气,但很多人会马上关窗说:“好臭啊”。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呢?每个人的描绘不尽相同。中国化学老师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叫“臭鸡蛋的味道”,其实就是硫磺。 女儿的钢琴启蒙老师,教会的John爷爷谈起这个味道也是摇头,但他总会说一句:“如果你习惯了这个味道,罗托鲁瓦这个城市挺舒服。”。我就属于那种习惯了的人,可能我来的次数实在太多了。 不过对于气味的抱怨其实是有所夸大的,这座城市并不是到处都可以闻得到。你真能近距离接触到的地方,其实都是景区,比如毛利村(Te puia),圣水池(Wai O tapu),波利尼西亚温泉(Polynesian Spa), 地狱之门(Hell gate)等,这都是地质活动特别活跃的地方。说起来硫磺温泉还属于质量特别好的温泉,有一定的治疗保健效果。 下午客人入住酒店后照例午休,直到晚餐前我们才去湖边半岛看水鸟。我一直没有搞明白为啥同样是湖,罗托鲁瓦湖边的水鸟就比陶波湖多得多,难不成因为水鸟也爱泡温泉?从波利尼西亚温泉旁边有条小溪流入罗托鲁瓦湖,你甚至能看到硫磺块漂浮在水面并随着浑浊发白的水一起流入湖里。这种强酸的硫磺水将附近的湖水染成了白色,而水鸟却也最喜欢在这里栖息,尤其是新西兰特有的黑嘴鸥。 湖畔有罗托鲁瓦的标志,曾经的澡堂,如今的罗托鲁瓦博物馆和美术馆。不过因为房子达不到新西兰新的地震安全标准,所以从2016年关闭至今。这是一座标准的都铎复兴时期(Tudor revival)的建筑,延续了传统都铎风格对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建筑的调和,有着高大有竖框的窗、高烟囱等,特点非常鲜明。 送客人回酒店后,我到罗村市中心走了走。人很少,不过即便是旅游旺季,晚上6-7点也不会有多少人在街上了,这就是新西兰。我特意到附近一家华人自助火锅烧烤店看了看,他家因为有烧烤和火锅两个选择,一人$29也还算不错了,肉类,鱼,虾,青口,还有配菜都是自助不限量,甚至还有免费的冰淇凌。 路过时老板正好在门口,店里一个客人都没有。他家很少接团餐,偶有自驾或小包车的司导带客人来吃,我有一次问老板为啥不做团餐,他说试过,但如果给旅行社按$26一位结算就基本没利润了。他家本地洋人或毛利人倒是常见到,但他们拿食物的份量我觉得老板可能会亏本。挺不容易的。 附近其他餐厅也没好到哪里去。做团餐的三家中餐馆,门口只有一台大巴,店里的客人一眼数得过去。虽是夏日温暖的傍晚,但看得还是让人心里挺凉的。这不再是旺季熟悉的罗村景象啊! 罗村华人餐厅虽多,但做早餐的只有一家叫重庆味道的餐厅,特别受导游和华人游客的喜欢。我的客人听说有面条,包子,豆浆,毫不犹豫就选择明天早上来这里。早晚两头都做,华人到哪确实都特能吃苦,但营业时间拉的长也是挺辛苦的。 第二天早上我自己是7点多就来吃过早餐。进餐厅时只有我一个人,出去的时候也只有我一个人,没有遇见一个同行,这也算是第一次了。接了客人过来吃早餐,进去只有她们一家人,大半个小时出来,还是只有她们一家人。 餐饮业因为有固定的门面,员工等开支,遇到这样的情况真的太难了。虽然快餐店(take way)的客人是洋人也非常多的,但中餐馆的主要消费对象却是华人。这次疫情,这个行业受到的冲击也是空前。本来近年就开了太多餐厅,竞争很激烈,遇到这一次疫情,我估计不少可能就会关门了。 我还得继续带着客人旅行。上周才来过罗村玩了3天,所以早餐后我给客人推荐的是一个很小众的景点天堂谷(Paradise valley)。这里人不多,在这里可以见到很多新西兰原生鸟类,一些特色小动物,包括新西兰三大种类的野猪(阅读《这些猪,是怎么移民新西兰?》,溪流里那游动的鳟鱼也是这里一大特色。 下午我们路过了霍比特人村。比上一周我过来,这里的人流也明显更少了。只遇到2个同行,往年这个时间段这里导游可以坐几座了。其中一位同行聊天时说,景区的中文导游告诉他自己要离职了,基本没活了。即便如此,这里仍然是这次出行最热闹的景点。每半小时仍然还有一个大巴进景区,虽然不是车车都满,但上座率还是有7-8成。 当晚我将客人送到了奥克兰机场诺富特酒店,详细告诉了她们第二天早上如何去航站楼。当我开车离开机场的时候,看着这个我来过近千次的建筑,不禁有些悲凉。毕竟那还是2月上旬的时候,但看着越来越严峻的欧洲疫情,我心想会不会哪天对欧洲也停航了呢?我还打算后面暂时不做旅游,那就开优步好了。但如果疫情进一步扩散,优步恐怕也是不能开了。 当我写完本文时,已是一个半月以后了。 3月19日, 新西兰总理Jacinda Ardern宣布...
Read out all最后一批中国游客(9)上海来的美国人
有关注的读者问我,这趟旅行有点像流浪。怎么说呢,2月初时疫情的发展每天都不一样,客人的航班也是两次被取消。这确实是一个没有目的地的旅行。你不知道终点在何时,何地,也拿不太准下一步需要怎么办。按客户自己的说法,这次出国4周多感觉像逃难,有家回不去了。 中国在1月就采取了“武汉FC”的强硬防疫措施,这在当时颇有争议,但国内的疫情确实已经出现了受控的迹象。简单来说,那就是除了湖北和个别城市,全国其他省市并没有出现急剧恶化的形势。这些都让人放心了很多,所以在能够买到返程票后,客人立即决定回国。在中国不管遇到什么大事,只要中央插手,老百姓相信事情一定会出现转机,这几乎是一种信仰。 我的客人们都是有见识的人。那位取消出境行程的北京客人(详见:最后一批中国游客(2)),他们避免了在出入国境之间密切接触感染者的可能性;现在这位提前结束行程回国的客人,她们几天后也及时回到了已经尽举国之力控制疫情的中国。至少1个月后的今天看来,他(她)们当时的选择是最优的。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今天新西兰一日新增8例,两倍于昨天的新增,累计确诊超过20例,疫情疫情开始吃紧。 每个国家在疫情面前其实题目是不同的。虽然病毒相同,但各国政府的行政能力,民众的公民素养,传统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公共卫生防疫的理念,产业结构和制造能力等各方面都不一样。最后采取的措施,也是在权衡了这一切之后,各国政府根据自己手里有的牌做出最优的选择。嘲笑其他国家不抄作业的说法是将问题简单化了。就像张文宏医生说的那样,我们前期的失误需要反思,我们后期的有效,别的国家也是学不来的。 我今天写这段时的疫情,和我2月初路过陶波湖时的世界已经完全相反的。那个时候欧美并没有显著的疫情,但随着事情的发展,新冠肺炎已经开始对新西兰这个偏远岛国的普通老百姓产生了心理影响,这点在Airbnb的民宿主身上表现尤其突出,比如我当晚入住的这两位老人。 屋主是从奥克兰退休出来的,老两口住着四房的小别墅,两间客房做AIRBNB的民宿。因为我选择的是“闪订”房源,所以订单是直接确认的。按照惯例我还是留言介绍了自己的导游身份,那段时间已经开始有中国游客预订酒店和民宿遭遇退订了。 下午我送客人一家到陶波温泉水上乐园去玩,利用这个时间我也去办了自己的入住。老先生开门接待的我,我留意到他穿的T恤上有中文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在介绍了房间设施后,他告诉我晚上还有一位美国人入住。我们在沙发上一边看板球一边聊天,他们老两口2018年去过中国。 很多去过中国的外国人都爱问一个问题:“中国的哪里?”。因为去过的人才知道中国有多大,有多少城市和不同风俗。当听说我来自湖北时,看板球的老太太转过头来看着我,长大了嘴巴。在确认就是电视里报导的Wuhan所在的那个省时,我能感觉她是真的担心了。我笑着解释,上一次我回中国还是2017年,比他们去中国旅游还早一年呢。考虑到时间差不多了,我结束了谈话去温泉接客人一家去绍兴人家吃晚饭。 饭后我们到陶波湖边玩了一会。我将湖岸大块的石头丢进水里,两个小朋友很惊讶它们竟然都浮在水面。我告诉他们这是火山形成的浮石,内部中空,密度很低,所以可以轻松浮在水面。小朋友问火山在哪里呢?我说看看看湖对岸云雾缭绕的几座大山,那就是了。 有意思的是客人其实上周来过陶波,因为她们原来的行程就有北岛罗托鲁瓦陶波3天两晚。但他们只到了胡卡瀑布和陶波虾场就回罗托鲁瓦(Rotorua)了,所以今天她们也是第一次看到大洋洲第一湖陶波湖。 把客人送回酒店后,我回去民宿。美国人已经到了,正坐在客厅和老两口聊天,我端了一杯橙汁也坐下来。他问我是哪里人,在得知我是中国人后,他笑着说我的英语已经有明显的Kiwi口音了。我近1年听到过好多次有人这样说,可能和这一年我有空常开开优步有关。 接下来的事情挺戏剧化。 这位美国人开口和我讲起了中文,虽然不能说发音准确,但交流完全没有问题。他是一位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美国人,这次过来旅游,在他的坚持下我们就用中文聊了起来。老两口看着我们俩的对话,估计有点搞不清状况,频频看着我们。我留意到了,所以简单解释了一下。 听完后,老太太坐不住了。她看着那位美国人问,你真的是刚刚从中国过来的?在得到确定的答案后,老两口相对无语片刻。后面他们只是随便聊了两句,然后说困了,关掉电视回房间去了。这位刚从上海来新西兰的美国人可能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后来也回房睡觉了。我想,老两口的心态估计都要塌了。 第二天早上我简单吃完早餐,告别了房东,随后自己到湖边静坐。因为客人10点才出门,所以我有两个多小时属于自己。陶波湖616平方公里,湖岸长193公里,最深处160米,一共有7条河流汇聚进来,最后从胡卡瀑布出去,形成新西兰第一大河怀卡托河。 我特别喜欢在秋冬季节晴朗微风的日子里,清晨坐在湖水出口码头附近的台地静坐,看阳光透过水面形成的波纹倒影闪闪烁烁,几十公里外的雪山清晰可见。那一刻,陶波湖诠释了简单美好的全部:阳光,空气,水。 科学家将地球上的火山爆发分为8个等级,被列为最高等级八级的火山又被称为超级火山。全球已知的超级火山爆发有40多次,陶波火山爆发是最接近现代的一次,距今仅仅26500年。它那最大的火山口并不是对面那群海拔近3000米的大山,而是它湖心的地底。浩瀚的陶波湖自己,就是那个超级火山口的喷发残留。 人类还算幸运,有记载以来的历史中我们没有经历超级火山。如果它的爆发发生在今天,新西兰将受到毁灭性的冲击,全球气候也将受到重大且持续的影响。从地球历史来说,我们是活在美好的一瞬间,人类的存在其实是脆弱的。同样地球上生活着无数的病毒,它们比我们出现要早得多。我们对地球的持续索取,让我们越来越逼近各类病毒的生存空间。 因为承认人的能力是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在保持着对火山敬畏的同时,我们选择和火山一起生活。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病毒呢?在人类和病毒千百年的共生与斗争里,我们唯一赢过一次,那就是天花。Sars我们没有战胜过,它突然的来,又突然的去了。 那么Covid-19呢?它会是第二个被人类战胜的病毒?或如Sars一般自来自去?或如流感一般持续变种与我们最终长期共存呢?我不知道答案,因为这是一个纯粹的科学问题,全世界各国都试图寻找答案。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还仅仅只是开始,世界各国的解题思路都可能是我们未来宝贵的财富,因为无论是哪一种结果,最终都需要全世界各国通力的协作,结果也将由全体人类一起承担。 我凝视着陶波湖, 陶波湖也凝视着我。 这段行程还有2天就结束了,带完这最后滞留的一批中国游客,我知道后面不会再有了。什么时候旅游会开始恢复?我不知道,最乐观我想那会是今年10月南半球的春季;最悲观呢?可能需要5年,或10年?因为疫情对于长途旅行的心理影响太大了,可能会改变未来人类的出行和生活方式。 明天停留的是罗托鲁瓦,新西兰最大的旅游城市,一个我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城市。我能想象疫情一定很严重,但到底有多严重呢?下一篇我从餐饮业来给大家分析说一下。
Read out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