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望就意味着孤独,名望仿佛商店橱窗里陈列的水晶,你被安置在那里展览,供人世间欣赏,马路上所有的过客都瞅着你,可是任何人都不能接触你,你同样也无法接触任何人。这是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的一段名言。

我每次到瓦纳卡,脑海里总会想起这段话。

瓦纳卡湖边的那棵孤独柳树,那是当之无愧的新西兰第一网红树。考虑到它的知名度如此之高,它甚至都有可能是世界出镜率最高的树之一。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几乎每个月都会来看它。一个一直萦绕着我的问题就是,人们为什么爱看它?

所以我常会随机问游客,你为什么要来看这棵树?

有人说,因为别人提起过。这个别人可能是某位朋友,或民宿房东,又或者是旅游团的导游,也可能是游客中心的工作人员。所以,他们就来了。有的人会觉得看看挺好的,也不乏有人说,就是一棵树,这么一点小,有啥好看的?树其实真的不大,目测也就3-4米高,和岸边成排的高大杨树林比起来,实在不太起眼。树形倒是符合中国传统美学,曲曲折折的颇有意境。

有人说,他是来拍照的。确实,从早晨到黄昏,从正午到星空下,我都遇到过专门来拍照的人。最好的照片是风平浪静时,孤独柳树留下一个近乎完美的影子,在一汪清澈的湖水里,远山带着一些积雪,水面有一层薄雾。一切都自然的虚化了,这个世界浓缩成了一棵树。事实上,这棵树能火起来,确实和摄影师有着联系。

一年四季,来这里拍婚纱的也不少。春天湖岸开满金黄色的鲁冰花,秋天金色的杨树透过树梢斑斑驳驳的照射下来,配上那一群群悠闲自在的鸭子,怎么拍都是一幅画。我甚至还碰到一个在这里拍广告的kiwi,两个人拿出一个硬纸板切模做成的办公桌,以树为背景突出公司的新西兰背景。

我还在湖畔遇到一位传道人。一身白衣白袍,穿过人群径自向我走来。他问了一个教会常讨论的问题。“朋友,你觉得这美好的世界是怎么来的?”,在看到我善意的微笑后,他接着说:“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动,这一切如此精妙,后面必有一位造物的主,他是世间一切的设计师。”

所以,每天都有不同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到这里看它。我们每个人都给了这棵树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心情,甚至不同的人格。但这形形色色的人群最爱给这棵树的标签,却是孤独。有些人甚至直呼它“孤独柳树”。

虽然是棵网红树,但误传却从来不少。

有人说它站立在雪山下刺骨的水里几百年了,有的甚至说它是千年柳树。我和当地老人聊过,其实它并没有那么老,大概也就是80多岁吧。认为它有好几百年或上千年的,大部分是中文网络信息,也许是误把它当成了新疆那千年不老,千年不死,千年不倒的胡杨了。

至于它为什么在那里,其实有很清楚的记载,而且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倒有了紧密联系,那就是“无心插柳”。几十年前这里并没有多少人居住,湖边人家之间的隔栏就是用木棍插的。瓦纳卡湖虽然美,但雪山冰水和冲积形成的碎石湖岸并没有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它成为了那唯一那根活下来的棍子。但这种棍子也并不偶尔,如果你去过格林诺奇的小船坞,你大概率在右侧看过那一排柳树,它们并不孤独,一起生机勃勃的在湖岸生长着。

可这些信息的真实性重要吗?一点也不重要。因为这棵柳树要表达的其实是一个人生的重要命题,我们怎么看待孤独

人是很奇怪的社会动物。人多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有压迫感,总想到个人少的地方去透透气,但真去了这样的地方,大多数人其实呆多几天又会觉得无所事事,无聊发闷,希望早点回去。当然,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不同个体,对于这个度的感受是不同的。

每个人都会有内心格外孤独的时候。当你无名无望时,可能你找不到人停留下来听你说几句,因为没人愿意;当你功成名就时,可能你还是找不到几个能纯粹的听你说说心里话的人,因为你不相信。所以海明威才会说,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

我们总是爱在喧嚣繁华里寻找宁静,

因为我们渴望平安。

我们也常爱在淡泊宁静里寻找激情,

因为我们期望成就。

而在这两种状态之间的徘徊,就是我们的人生。

这并不可耻,我们不必去羡慕别人的人生,因为每个人的人生其实大抵都是如此。

瓦纳卡湖畔的这棵柳树其实就像我们的人生的写照,每天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但却似乎并没有人能够真正懂自己。可是一个人找不到能懂自己的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可能更加孤独。所以,人们来到这里看这棵树。

Author

bytony005@gmail.com

Related Posts

到地心深处去探险

本文为《|| 皮龙亚狂想曲(4)到地心深处去探险》 我决定第三天带孩子们去萤火虫洞。 从考古来看,早期的毛利人已经发现过怀托莫萤火虫洞。但直到1884年,来自Kawhia(就是我们这几天住的这个小镇)的当地毛利酋长Tane Tinorau才带领英国勘探人员Laurence Cussen 和 Fred Mace 到了洞口,他们是从今天游览的出口乘船进入,为洞穴上方“漫天繁星”惊叹不已。前两位后来还多次探索了洞穴。 从1889年开始,Tane Tinorau和妻子就组织了洞穴游览服务赚取收入,这里是新西兰最古老的旅游景点之一。在后来的一百三十多年里,政府曾经夺取了所有权和管理权,但1989年还是最终纠正错误,将土地和山洞归还给了酋长的后代,她(他)们就是你今天在景点看到的绝大多数工作人员。 怀托莫地区的形成很简单。3000万年前还在海底,各种海洋生物和贝壳的残骸经过数百万年的沉积和挤压形成了石灰岩。后来地壳运动将这个地区推出海面,水流将地下的岩层挖得千疮百孔,形成了至少300个地下洞穴。怀托莫萤火虫洞只是其中一个而已。 我们其实来过两次了,我自己更是做为导游来过这里近百次,就像是自家后院一般的熟悉。但这次我希望带孩子体验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那就是怀托莫三大洞穴之一的努阿库里(Ruakuri Cave),它的洞口入口非常非常特别。 从Kawhia前往Ruakuri,有两个选择,走31号转3号,路况相对更好;走Kawhia harbour road,路会更绕,但你可以看到很漂亮的瀑布和岩洞景观,春季你还能看到很多捕捞银鱼的人,更有乐趣。考虑到Sunny特别晕车,我们还是选择了更好走的第一方案。 Ruakuri,毛利语,Rua 是 Den,即野兽的窝,Kuri 是 Dog,所以中文可以译作狗窝,大概400-500年前就被当地一个部落酋长年轻的儿子发现了,当时在洞口附近他被野狗袭击,后来人们发现了野狗藏身的隐蔽洞穴。和萤火虫洞不同,这个洞穴的入口附近被毛利祖先用做Urupa,即墓地,这也让洞穴后来的商业开发成为难点,因为穿过墓地会有违毛利传统禁忌。 最后设计师想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Ruakuri Cave也因为这个方案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现在的入口就在下面这片貌似普通的岩层里,你能看到很漂亮的沉积结构,告诉你这块土地曾经在海底深处。 打开电闸门进到里面,漆黑一片。导游会引导大家扶着栏杆站好。随后电闸门缓缓关闭,灯会慢慢打开,你可以点击下图感受一下效果。 当眼睛适应了黑暗的环境后,你会发现其实自己站在一个巨大中空建筑的顶部,一个螺旋下降的环形楼梯带领你走到地底深处。很梦幻的感觉,孩子们开心的扶着栏杆一起往下走去,很好奇会看到什么。周围很安静,只能听到水滴的声音和回音。 当你终于走到底部时,你能看清那是一块石头。水滴从天花上落下,刚好落在石头上。就像奥克兰博物馆入口一样,你可以沾一点水,这在毛利文化里代表解除禁忌,你被允许进入这块曾经的禁地。 这个巧妙的设计绕开了原来入口的墓葬,从更高的位置螺旋下降到达底部的隧道口。这项耗资数百万纽币的工程既保留了对原住民文化和习俗的尊重,又给游客一个更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证明保护与开发并不必然矛盾,而要看你的决心和价值观。 接下来我们就是在大大小小的溶洞里穿行。这里的石钟乳和石笋发育很完全,各种形状千奇百怪。不过为了保护洞穴内的自然生态,减少干扰,这里只有白色冷光照明,而且游客过后即关闭该区域灯光。...

Read out all

梦里的那片海,黑沙,黄草,绿海,白浪

本文为《皮龙亚狂想曲(3)梦里的那片海 || 》 第二天早上起来,天气还不错。 天空云层依然很厚,西风强劲。小镇上人不多,但有一个还算过得去的playground,孩子们欢呼雀跃的在那里和当地毛利小孩玩起来,老爸去码头钓鱼,我也仔细打量着这个小镇。 如果只是看风景,卡菲亚的小镇子恐怕没有啥不一样。它位于西海岸,但却是坐西朝东看海湾,因为它坐落在一个类似半岛的位置。这样形状的海湾在北岛还有很多,附近往往都有大的城市,比如奥克兰,惠灵顿,陶朗加,旺加雷等,还有一些是小城市,如奥波诺尼Opononi,拉格伦Raglan和卡菲亚Kawhia。 码头选在这样的地方是有原因的。现在来新西兰基本都是飞机过来,可放在过去1000年到100年前,大家都是坐船过来的,那就要考虑码头选哪。选码头至少要考虑三个问题,吃水深度,避风和淡水资源。海湾是天然的避风港,每天潮汐的进出切割河道又会形成深水区,湾的尽头往往还有淡水注入。 海湾因为潮汐吐纳淡咸水交界,往往也是海洋生物集中的地方,各种鱼都有,滩涂更提供了丰富的贝壳和螺类。父亲在码头钓鱼时,附近很多毛利小孩拿一个大可乐瓶,再加一些面包屑,不一会就抓了一小桶Mullet。这里鱼非常多,Yellowtail和yellow eye Mullet钓不停。旁边一位从汉密尔顿过来钓鱼的人和我聊天时说这里是他的最爱,基本不会空手而归。 还有很多人来这出海钓大鱼,码头有不少船钓公司的广告海报。新西兰周围的海域是钓鱼天堂,每年都会有世界各地的人来南北岛大大小小的码头乘船出海钓大鱼,主要是旗鱼,金枪鱼等大型运动鱼类。 我个人更爱岸钓,那种踏踏实实脚踩大地的感觉特别舒适,天空和海洋都不是我的最爱。当然,来西海岸的也不都是钓大鱼的,还有很多是来抓一种很小的银鱼(whitebait),这是五种鱼类幼体的合称,新西兰传统美食。 午餐吃的是老爸在码头钓的水针鱼Piper,味道鲜美。下午风有所减弱,我们打算去看看海。在码头看到的当然也是海,但就像你在深圳的蛇口看海,那是不尽兴的。真的海需要一眼看不到边,浪一波一波的迎面涌来,气势磅礴! 新西兰南北岛的西海岸整体都具有这种气质,从远北的90里海滩到南岛的杰克逊湾Jackson bay,其中的皮哈,拉格伦,新普利茅斯都是著名的冲浪胜地。从奥克兰的穆里怀Muriwai到Kawhia的海岸线位于北岛中部,这里还生活着全世界最罕见的毛伊海豚 Maui dolphin,数量不足50。这种世界最小的海豚特别喜爱大浪,它们是冲浪高手。它们的背鳍犹如米老鼠的耳朵一般,也被戏称为米奇海豚和海中霍比特。 既然是西海岸,最美的时刻自然是傍晚,最好还是低潮前后,天空如果还有一些云层那就更加增色几分了。我们停车后走过一个小木门,和奥克兰的西海岸不一样,这里迎面看到的就是高高的沙丘。那就爬吧! 沙丘挺高挺滑,爬了约莫6-7分钟才到顶。这条路估计走的人比较多,所以中间部分没有任何植被。因为地势挺陡峭,脚下又是细沙,所以还有一些吃力。快到坡顶,强劲的海风刮起,无比熟悉的味道。空气咸咸的,一眼看去仿佛还有一层若有若无的薄雾,这是大洋(Ocean beach)的气息。 沙丘的顶部较为平坦,视野豁然开朗,海风迎面吹拂,很是惬意。一层一层的海岸线延伸着消失在天际,海面犹如咆哮的群马翻滚起伏,近前枯黄色的突突草起起伏伏,天地犹如一幅巨画卷轴在眼前展开,极富画面感。 当爬到沙丘顶时,孩子们开心的欢呼起来。站在这里你能感受沙丘的体量和高度,犹如一字排开的山包一般。天空的云很厚,无数的霞光从或近或远的云层缝隙里投映到海面,从高处看起来,有种油画的质感。 我们边滑边爬的下沙丘往海滩走去。两侧突突草点缀的沙丘,阳光所至,黑色的沙闪闪发亮。如果你仔细看,裸露在风里的细沙还在往上流动,它们都是从海滩上被风慢慢吹着爬上来的。 这些细细的黑沙其实是富含铁的矿石粉和贝壳碎片的混合物,它们来自北岛中部的古代火山喷发。经过千百年来的冲刷,它们被带到怀卡托河入海口附近的海底形成了天然铁矿。西海岸强劲的狂风巨浪又将它们再次掀上了岸,所以在北岛中部的这段西海岸形成了壮观的百里的黑金沙滩。 这些黑金沙看起来犹如海浪一般有着特殊的纹路,起起伏伏,极富美感。在沙滩之下还藏有一个秘密,那就是温泉。北岛最著名的热水海滩温泉在怀卡托地区的东海岸,水星湾的附近。那里风浪小,又在东海岸,适合自己海滩挖个坑看日出和星辰。 卡菲亚的温泉海滩却别有不同,它是粗犷的。有位资深同行覃巢(能到过这里的绝对算资深导游)在我上一篇文留下这么一段评论:“卡菲亚的温泉沙滩是非常棒的体验……一种拥有整个沙滩的坦荡。如果天气好,赶在日落前到达山顶,平静而大气的山海,像史诗一般厚重。”。 左岸望过去是海湾对面的地平线,山海之间是奔涌不息的潮水。和高处看起来有所不同,这里的海面颜色看起来泛着一丝碧绿。我不禁爱上了这片海,它无拘无束,满是力量,又五彩斑斓,丰富多彩。 因为当天潮水和天气的原因,我们未能在这细细的黑沙里挖一个温泉泡着看壮丽的日落和星辰升起,那是一种怎样的美好啊。新西兰的海有很多种,这天下午在卡菲亚看到的这片海让我觉得无比亲切,虽然是第一次来这里,却犹如曾经见过。我想了想,也许是因为眼前的景色极为契合曹操那首著名的《观沧海》吧!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Read out all